回眸2017这些沧州记忆挥之不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2017年6月15日,是沧州解放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的这一天,晋察冀野战军指挥部队浴血奋战,用热血和生命获得了青沧战役的胜利,换来了城市的解放。
时光流转70年,城市由旧到新,由落后到繁华。如今,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沧州已成为一座日新月异的美丽城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感慨现世的安稳与美好时,我们不会忘记,70年前,朱德总司令在河间后黑马张庄运筹帷幄的战争智慧;不会忘记,沧州城头那隆隆的炮声、大运河畔那冲锋的呐喊声;不会忘记,解放桥上一群又一群战士奋勇向前冲的身影……三天两夜,烽烟炮火,青沧战役中,他们,把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赋予了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我们寻访曾经参加过青沧战役的老兵,采访曾经发生过激战的地方,搜集与沧州解放相关的资料,如同重回那令人振奋的岁月。曾亲历战役的战士,大多已经离去,在世的也已耄耋之年,但说起那段历史,他们仍然激动不已。打兴济、战捷地、血战军桥、风雨中解放沧县城,听着他们讲述,激烈的战斗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再次踏在这片土地上,一草一木都让人感慨万千。青沧战役中最激烈、最惨重、也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是军桥之战。硝烟散尽,这座被烈士鲜血浸透的桥,有了新的名字——解放桥。
对于他们,能经历一座城市的新生,是一种自豪;对于我们,能采访到这些老战士,记录沧州的解放,是一种光荣。只有将沧州这座城市诞生的背景和过程拼接起来,才会对今天沧州的一切有更深刻的认识。只有走进沧州解放的那段历史,才会更好地为她的未来加油喝彩。
沧州铁狮,从历史深处走来,俯瞰沧桑大地,庇佑一方百姓,虽历经千年风霜,仍然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千百年来,它已经成为沧州人民的灵魂和信仰。沧州,也因此得名“狮城”。作为它的子民,我们倍感自豪和荣幸。
今年是沧州建州1500周年,适逢《沧州铁狮子》特种邮票发行,作为沧州的图腾——铁狮子被人们从记忆中唤醒,人们渴望了解它的故事,它的历史,于是就有了本刊关于铁狮子的一系列报道。
关于它的身世,有很多传说,到如今仍然谜团重重,后又经历5次大的维修,本报通过《千年铁狮韵悠远》一稿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将铁狮子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幸运的是,在整理铁狮子资料时,得到了沧州文物界“泰斗”王敏之老先生的支持,他是中国考古学会、文物学会的会员,对旧州铁狮子有过深入的研究,曾用20年时间著书,探秘铁狮子,为记者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考古资料和影像。基于此,铁狮子的前世与今生完整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随着采访的深入,沧州人的铁狮情结,对铁狮子那种深入骨髓的爱,时时刻刻都在打动着记者。画铁狮、拍铁狮、咏铁狮、唱铁狮,热爱铁狮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经历不同,对铁狮的敬畏和热爱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这其中,有将铁狮神韵刻画得栩栩如生的水墨画家杨芝文;有用两个月时间创作360幅素描作品的八旬老人冯天增;有30年执着拍摄铁狮子的摄影师王少华;还有满怀深情咏铁狮的作家李炳天,谱曲赞家乡、赞铁狮的作曲家常连祥,无数次踏访铁狮遗址的青年学者王立成……他们有的离乡多年,却忘不掉儿时铁狮子的嬉戏玩耍,有的虽不是沧州人,却被铁狮子的魅力所折服。
铁狮子与沧州城相伴相生,她融入沧州人的血脉,浸润沧州人的灵魂,滋养着沧州人的精神。因为他们,沧州铁狮子的历史不会被世人遗忘;因为他们,铁狮子的精神才能代代传承。
你知道沧州鼓楼是什么样的?人们传说中的水月寺如何雄伟恢弘?晚清时,沧州军政“一把手”是谁?长得啥模样?一百多年前沧州士绅怎样生活?卖货郎、送水人、纤夫,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又过着怎样的日子……你知道改写国人依赖“洋火”历史的泊头火柴厂,经历过怎样的艰难与辉煌?你是否知道,如今的沧州一中,在历史上还书写过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传奇……
2017年,本报多次报道沧州百年影像的故事,为读者讲述了历史深处的沧州记忆。
勾勒沧州影像发展史,讲述百年故事背后的历史沧桑,这是《沧州影像百年故事》告诉大家的内容;日军侵略沧州,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二百幅照片见证日军侵沧罪行》把那段惨烈的故事通过图片的形式,讲给现在的沧州人听;通过韵味鲜活的383张照片,线年间的历史变迁与景观,《383幅照片打捞沧州印迹》为读者呈现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
必须要提的是《我们的大运河——沧州记忆》这本书。书中所选取的383幅照片,来自200多名摄影人的努力,每一幅图片,都是那么珍贵,有的照片虽隔着几十年乃至百年,但是捕捉的那一瞬间,仍鲜活生动,韵味悠长。这部书一面世,就在沧州摄影界引起很大反响。很多元老级摄影家也禁不住赞叹:“很多照片,还是第一次看到!”本报对此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见报后,各大门户网站迅速转发。这些照片连接起沧州多个历史阶段的瞬间,既有沉寂多年的“暮鼓”遗韵,也有今日狮城华丽的“图腾”景观,为我们留下内心的震动,无形中也宣传了沧州,为沧州人认识自己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一年来,在“记忆”板块中,我们关注、寻访了一批抗战老兵。他们有的身经百战,耄耋之年仍然精神抖擞;有的带着战争遗留下的伤疤,继续乐观生活着;有的想念战友,后半生在回忆中度过;有的与部队失去联系,希望通过本报找寻他们的下落......
炮火纷飞的年代,他们扛起钢枪,离开家乡,奔赴前线。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因历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让人肃然起敬。
九旬老兵孙学勤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随后又参加抗美援朝,三次负伤均死里逃生。对于今天生活的美好,老人更有感触。他无数次对儿女子孙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后代铭记历史,珍惜现在。还有赵立泰老先生关于一百零八条棉被的记忆,真实生动的故事震撼了读者的心。历史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而人物性格中最具有震撼力的,就是他们面对艰难险阻和生死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胸怀、才智和品德。
在追溯抗战历史人物这个过程中,我庆幸自己因记者这一职业,有了寻访和接触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老前辈的机会。时光老矣,精神永存。跟随抗战老兵的追忆,在不断做着记录的同时,我的心一次次被震撼、被感动,唯恐自己手中的笔,不能准确表述和传递他们的心音。
采访中,记者深深地感悟到,每一位抗战老兵,都是一段活的历史,都是一部部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历史记忆的薪火相传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而当战火硝烟早已凝固成历史时,对于他们——当年战争的亲历者,那段悲壮的岁月记忆犹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少,离我们越来越远,他们一生经历坎坷与磨难,曾经沧海却我心依旧,而且常怀朴素的感恩之心。从他们的回忆中,我们能真切地重温那段历史,感受他们永恒的爱国激情和刚强的民族气节。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有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
如今,再回眸,抗战老兵的故事又浮现眼前,我自心底生发出的崇敬挥之不去,也将在感动中永远感恩他们。
书信,曾是我们表达感情的传统方式。古人曾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朝人事变,千古信相存”的深切感受。
今年的中秋节,我们特意策划了一组主题为《书信里的中秋》的稿件。这几封信里,有儿子对逝去父亲的思念,有女儿对母亲的祝福,有学生对恩师的感激,也有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最温暖、最真挚的亲情、友情、爱情。
“母亲大人,近来身体是否安康?中秋将至,不能在跟前尽孝,特寄上200元钱……”遥远的祝福,通过这一封封书信,表达了儿子儿媳对年迈母亲的深深思念。这封封家书,也化解了母子多年的隔阂。《月亮里的妈妈》一文,讲述的是女儿盼望与母亲团圆的故事。妈妈是个事业型女人,为了国家建设,舍小家顾大家,与女儿聚少离多。姥姥告诉她,妈妈在月亮里,于是女儿就天天看着月亮和妈妈对话,托月亮带去对妈妈的祝福和思念。一位妻子深情款款与君书,她喊着丈夫的名字,一句“亲爱的小波子”饱含了多少深情。为了生活,在外的丈夫有多少个中秋节没有回家,妻子只能在月圆之夜,摊开信笺,写下这满满的相思。
这版《书信里的中秋》刊发后,很多读者转发微信,打来热线,称这是一版情感文字,一点一滴,都勾起了大家对那个年代的深深怀念。那些年,那些信,那些情,可以让人记一辈子。
一段段普通老百姓的亲情、友情、爱情,时隔多年,一句句再读起来,相信有过经历的人都会感慨万千。书信里的中秋,书信里的团圆,这文字,是为了怀念,更是为了激励,在这个通讯发达的时代,打个电话,发个视频通话,如在眼前,写信倒成了几被遗忘的方式。但曾经的那份美好,回忆起来却让人倍感“见字如面”的温馨甜蜜。
有人说,人是靠记忆生活的。这话虽然听起来太绝对,但也不乏道理。今天变成昨天,昨天变成过去,岁月就这样在时光交替中老去,只叫人追忆。所有悲伤的、欣喜的都会变成嘴角那一抹温暖的笑容,偶尔温习,偶尔感动。
你忘不掉的元宵节是否伴随五颜六色的花灯,还是第一次吃汤圆的甜蜜,亦或是绚烂花灯下的不夜天?记忆中的夏天,是儿时一根解馋的老冰棍,还是天真烂漫的奔跑童年,还是……2017年,本报在不同节点策划了一系列普通老百姓的难忘回忆,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感受往日温馨。
“五四”青年节,许多父母迎来了孩子的第一个“成人礼”。面对长大成人的孩子,十几年养育的点滴故事涌上心头。一位母亲从孩子出生起,就给他印脚印、记日记,一本相册将18年的母子情记录下来,时时翻看,许多美好瞬间回放、清晰如昨。酷暑难耐,回忆起童年往事也许能带给你一丝丝清凉。还记得,那年夏天,奶奶为了驱蚊,找来棉布条为我们编织的熰蚊绳,点点星光,浓浓棉香,伴随了整个童年;还记得,姥爷为了给我们解渴,自制汽水,喝进肚里时的清爽,时隔多年仍然回味无穷;还记得,儿时小伙伴们捉迷藏时的喜悦。这些朴实又普通的故事,是每个人忘不掉的美好回忆。我们将其整理收集,受到了许多读者欢迎。
故事的主角是他们,也是你,是我,是每个人。因为这些美好的记忆,我们不曾老去,苍白的日子才会诗情满溢。
策划:张徽贞 周红红 版式:张智超 郑晓娜 张艳随 撰文:杨金丽 齐斐斐 杨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