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北大工匠、河北工匠年度人物揭晓!邯郸这些个人获选!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4月20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2023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记者见面会,对外发布10位“2023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和20位“2023年河北工匠年度人物”。
自2022年9月“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寻访宣传活动”开展以来,共寻访推荐107名技能型职工,其中工会推荐58名,社会化推荐49名。经过综合评议、集体审定、社会公示等环节,确定了2023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10名)和2023年河北工匠年度人物(20名)名单。
邯郸市3名职工喜获殊荣!他们是: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粮油所焦宏业荣获“2023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大社矿张亮、武安市裕华钢铁有限公司郭杨利分别荣获“河北工匠年度人物”。
焦宏业,男,1977年11月生,中共党员,研究员职称,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室主任。1999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自毕业以来一直在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玉米室从事玉米育种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主持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育成玉米品种16个,推广面积5000万亩,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0项。获“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河北省“最受关注的科技创新人物”,中国河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邯郸市百人计划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一、思想政治学习方面,政治信仰坚定,精神风貌上进。本人积极参加单位政治学习活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政治思想修为,按照党中央号召,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单位日常工作中,遵守单位各项制度,遵守党章和各项法纪法规,严格自律,团结同志,积极工作,具有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期间多年考核为优秀。
二、工作态度方面,本人不怕吃苦,对玉米育种工作培养了浓厚的兴趣,具备忘我的工作热情。玉米育种科研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需要经常下地,外出,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苦,工作内容繁琐。
每年8月初到8月中旬这一段是玉米育种人工授粉的季节,大家要知道这个季节是夏季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想象一下,烈日当空,树叶不动,知了不叫,人们都躲在空调屋里。可这个时候我们玉米育种者要干什么,要穿着工作服钻到玉米地里干活。因为要带工作用到的纸袋、调查本、笔、标签、剪刀,还要避免玉米叶子擦伤皮肤,所以尽管大家都想光膀子,我们却必须穿工作服。每人一季要完成10000棵玉米的人工授粉,每一棵玉米耗时大概20秒,每天按8小时算,足够忙活7天左右。初次见到夏天授粉场面的人一定会被吓到,全副武装外面穿上工作服大褂,四个大口袋里装满了东西,显得鼓鼓囊囊,人呢上衣自然都是湿透了,脸上的汗不停,热得发红,眼睛经常被汗水浸到,刚参加工作时,如果父母见了肯定会心疼和难受。如你所想,每一秒都是备受煎熬的一秒呀!我刚工作时,每到下班时都觉得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站都站不稳,就盼着马上下班,想着马上躺在地上。可是,多年以后,真的就变了,苦自然还是苦,但更多的是变得习惯了,重要的是有了追求。因为我所面对的不再是陌生的一棵棵玉米,在研究者的心中,每一行玉米都是有名字的、有个性的,我们会记得哪个品种种在地里哪个位置,这个时候,我们想的是每一颗玉米有什么特点,应该授哪棵玉米的花粉,有了每一季、每一天的工作计划,这个时候完成计划的心态站到了煎熬之前,每天盼望着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预定的计划,盼着时间过慢点以完成计划。那些需要做的授粉工作是根据多年的试验汇总得到,承载了那么多年的期待和梦想,所以不舍得错过,因为,过了这一季,又要等一年。
20多年来,玉米育种地里的工作已经融入到我的生活里,因为对育成品种的期待,我特别享受这产生在简单平凡琐事中的快乐,产生在按计划进行过程中的快乐。很多工作都类似,就如我们基层育种,虽然有时要做专业性强的技术活,但大多数时间还是平常小事。比如试验地和农民一样需要犁地、需要撒化肥,经常也需要装卸车、需要拉玉米、需要修理机器、需要检查电线电路等等。这些事虽然小,但是却是整体工作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二十年来,专业上取得成就自然令人欣慰,但其间和大家一起完成细节的过程更容易和大家分享和深入内心,因为工作我做了很多这样令自己开心的小事。这里说两件:第一件是玉米打除草剂、防治病虫害时修机动喷雾器,那东西看起来小,可爱出毛病,每年就用两三次,其余时间就闲置,每到用的头一天,就开始调试,每次还都不容易拉响,那就不停地拆换零件,检查问题,经常满身油污,就是干到深夜也要把它整到能够正常运转为止,那最终嗡嗡的轰鸣于我就是激越的乐章。第二件是玉米追肥的准备工作,需要以下这些工作:通知工人,讲价格,找好装卸车的,准备好剪刀、称、盆子、米尺、铁钳等,缺了那一样东西,到地里工作就不顺利,丢了那一样以后就需要买新的。所以大家明白为什么要加班加点了,因为琐事太多,有几十个工人需要组织协调,每个步骤出现停顿,影响的是几十人的工作量,所以我们需要赶在工人上班之前准备好,下班之后还得做好善后,当一切稳妥完成之后就仿佛是打完一场战役。世界上任何工作都由很多小事组成的,每完成一个小事就获得一次快乐。
三、工作能力方面,具备很强的工作能力,在难题攻坚、考虑周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突出。本人于1999年参加工作,2017年担任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研究团队负责人。参加工作不久就成为玉米团队的骨干力量,肩负团队的育种创新、材料编写、试验地规划、国家品种区试实施等重要环节任务,这些都需要高效和周全,不能出现纰漏,本人担任主要执行人10多年时间内,出色完成相关任务,出错率极低,成为团队领导倚重的核心成员。2017年成为团队负责人以来,更多倾向于创新工作,相继开展了鲜食玉米育种、单倍体育种等方面研究工作,提出和实施了改进现有常规育种方法的高效育种思想,在实际研中体现出明显效果,为团队近年在玉米育种中取得成绩做出了较大贡献。本人也获得邯郸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河北省最受关注的科技创新人物”荣誉称号。
2018年本人所带领的玉米育种团队,入选邯郸市第三批“百人计划”创新团队,这也极大鼓舞了我和全体团队成员的干事热情,入选以来,我们积极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近年我带领团队人员,在鲜食玉米方面实现从无到有,并已经育成2个表现优秀的鲜食玉米杂交种。在单倍体育种方面,本人根据以往研究结果,努力想实现全流程在田间进行的育种方法,经过试验,已经初步发现一种处理可以全流程在田间进行,并能获得较高的加倍率,最终有可能实现全流程在田间进行的单倍体育种方案,实现单倍体育种的规模化、无毒化、简便化,为单倍体在更多单位应用提供具体技术方案。
四、承担完成的项目和课题众多,具备很强的独立研究能力,所带领团队在冀中南玉米育种领域起到学术中心作用,肩负着引领协调冀中南玉米育种研究的社会责任。
近年承担国家各类研究项目19项。包括国家产业体系试验站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5项;省后补助1项;国家转化资金项目1项;省转化资金项目1项;河北省土地开发项目3项;邯郸市重点项目2项;邯郸市科技计划项目5项。其中2011年以来一直承担国家产业体系试验站项目,2006年以来一直承担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
目前还担任国家、省两个玉米测试联合体验主持人,河北省创新驿站项目首席专家等职,主持的国家联合体所审品种沃玉3号年推广面积达千万亩以上,成为当前国内主推品种之一。为地域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做出突出贡献。
五、近五年业绩成果突出,育成品种、获奖数量及级别在省内外同类团队中居于前列。
1、2020年度“L11系列玉米骨干亲本创制及抗逆高产杂交种选育应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2019年“玉米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邯东599玉米杂交种选育应用”获邯郸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审定品种9个,其中国审品种2个。分别是国审品种邯玉1604、邯玉398;河北省审定品种邯玉928、邯玉396、邯玉金环九号。其中邯玉1604转让给河南省知名种子企业,河南秋乐种业有限公司。
1、“高产 抗逆玉米新品种金奥68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发表于《河北农业科学》2018年第1期;
2、“高产 抗逆玉米新品种邯玉39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发表于《河北农业科学》2018年第2期;
3、“早熟 抗逆玉米新品种邯玉92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发表于《河北农业科学》2017年第6期;
4、“冀中南夏玉米区‘邯玉66’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发表于《农学学报》2019年06期。
5、“种植密度对玉米杂交种邯玉398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2019年《河北农业科学》。
6、“种植密度对邯玉396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山西农业科学》2020年第5期。
7、“早熟抗逆玉米新品种邯玉398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陕西农业科学》2020年第2期。
六、研究成果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大幸福在于创造感动。好的老师会被教过的学生们想念,好的医生会被医治的病人及家属念叨,好的品种会被种过的农民念叨。当我们的种子为社会创造财富时,当我们的品种被千千万万农民记住和念叨时,当有农民从祖国各地慕名来寻时,那一刻会懂得艰辛的价值,会获得工作的动力,体会到难以言表的快乐。近年来我们团队育成邯丰08、邯丰18、邯丰79、邯丰13、邯玉66、邯玉398等10个玉米杂交种通过省内外审定,其中邯丰08、邯丰79都曾创河北种植面积最大自育品种的推广记录,品种应用区域遍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累计推广面积50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
七、对未来抱有强烈的事业激情。有一种诱惑是潜在的不确定惊喜。对育种者来说,最大的成功就是整体超越当前主推品种,这个意义非常之大,微小的产量进步意味着将获得可观的整体产量增加。农作物有较长的生长周期,需要按照季节符合农时,大田的生产试验一年只能进行一次,错过某个时期就要再等一年,所以农业研究要保持长久的耐心和时刻的研究热情。农业科研尤其育种工作又是一项有巨大吸引力的研究,农作物育种和其他科学相比,由于我们尤其常规育种者目前对生物分子层面的了解和可控性还非常低,因此育种工作大体沿着大概率方向进行相关操作,在有限工作量的背景下,成功没有必然性、而带有很多偶然性,就是大家常说的有些人一辈子可能都选育不出一个品种的原因。但是,正因为成功的难得,成功的无常,成功可能会不期而遇,反而使我们醉心于对成功的追求。我们反复思虑,广搜材料,构建育种群体,努力工作,扩大规模,海南加代,探索一切办法提高成功的概率;我们认真观察,精心管理,妥善保存,谨慎淘汰,唯恐错过成功的到来。正是对这种以年为单位的不确定的惊喜的期待,让我们着迷,磨炼成我的耐心并时刻保持旺盛的工作活力。
育种工作处于田间大地,凡如农夫,但我从其中看到惊心动魄,没有亲历的人可能意识不到。任何行业的领先都是高水平状态下的最终比拼,是极其微小的差异。生物育种高端技术、奇特资源的引进固然可以让品种发生显著变化,是夺人眼目的过程,值得期待和敬仰,但是各自汇集一身武艺最终进入江湖进入农田的比试,也让人惊心动魄。惊心在微小差别处,动魄于胜出一点点。
做新时代农业科研人,就是要把工作变成热爱,把目标变成信仰。做农业科研有很多不确定性,做出大成就的人一定是少数,但是仍有那么多研究者会因为科研的信仰而孜孜不倦,追求的过程本身就是幸福。
张亮,男,汉族,1984年8月出生,2005年7月毕业于峰峰集团高级技工学院,同年10月被分配到峰峰集团薛村矿(大社矿)通风区工作,2014年6月加入了中国。勤奋好学的他,又分别于2010年、2013年取得了河北工程大学大专证书和北京科技大学本科学历。多年来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积极发掘吸纳了15名生产一线技术骨干组成了创新团队,在大社矿矿井采掘通风系统改造设计、矿井防灭火、矿井堵漏风、“一通三防”科技攻关等工作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年轻、踏实、肯干、有为,一个个荣誉也接踵而至曾荣获,“大国工匠——能源化学地质篇”、“煤炭行业技能大师”、 “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张亮创新室荣获邯郸市十佳职工创新工作室”、“张亮创新室荣获河北省工人先锋号”、 “中国技能大赛——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行业级竞赛)荣获三等奖”、 “张亮创新室荣获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 、“河北省能工巧匠”“峰峰集团五一劳动奖章”等40多项称号张亮成为了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家喻户晓的“名人”,这都是对张亮工作的肯定,更是时刻回响在他心中的奋进之声。
创新是一个团队的灵魂,更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开端。作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张亮积极组织技术创新活动,针对制约安全生产、降本增效的难题,勇于探索攻关,对安全设施、设备等进行技术创新,用“金点子”促进矿井安全高效运行,瞄准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向技术革新要效益的目标,带头搞技术发明、技术改革。坚持从源头入手,组织所在单位技术攻关小组破解了制约产生的瓶颈问题,形成技术革新成果100多项,其中9项获国家专利证书。创新总结出“无参照物快速绘制通风系统图”操作方法,把矿井通风系统安全系数提高了31%。创新研发的刮板输送机过墙防突装置和皮带输送机过墙防突装置的投入使用,使矿井防突能力提高了35%。在通风监测方面,创新研发本安型3排12柱接线盒使安全监测监控设备实时、准确的传输数据信号的能力提高了43%,累积创造经济价值7000多万。不懂就学、不会就问,永不服输、永不妥协、不达目的永不罢休,张亮靠着这股子韧劲和对矿山的深厚感情,不断夯实创新基础。
参加工作十几年来,张亮带领职工冲锋在前,处理井下险、难、急工作150多次。在大社矿921102工作面刚刚贯通时,便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强烈的责任心,解决了“保衔接”这一燃眉之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的大社矿仅剩两个工作面在回采,其中一个92702底层工作面煤炭储量不多,另一个92620工作面已经临近结束。这对于“一把煤面养活几千人”的企业来说,无疑是种巨大的压力。而921102工作面的出现就是雪中送炭!但是,由于该工作面刚刚贯通,里面的设备又多,推进难度非常大。为了抓安全、保衔接、稳产量,矿上要求该工作面2天内完成所有风筒的回收和转运、3天内完成通风系统改建、一周内完成所有与回采无关的所有工作进度,确保工作面顺利衔接。
两天内拆除工作面在掘进期间使用的260节风筒。面对800mm风筒130节、600mm风筒130节,所有人都禁不住摇头咋舌。这时,张亮竟主动请缨带队去完成这项“不被看好”的工作。经过工程计量,需要二十个人分两天完成,但由于其他工作任务占用人员,区里只能匀出十二个人配合张亮的工作,并且必须保证两天完成。此时的张亮,心中就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干!他将大家带到921102工作面,面对现场复杂情况,语重心长的说道:“兄弟们,咱这里安装设备的快与慢直接影响到后期衔接和安装,影响到全矿职工的饭碗子。我们十几个人,拆260节风筒,矿领导、区领导、全工作面都看着咱们呢!咱们要把两天的活儿当成一天活儿干,干出双倍的效率,我张亮上去就请大家吃饭!”
“行!”随着一阵整齐的应和,大家在张亮的带领下,6人一组、7人一队,迅速分工、密切配合,你追我赶、热火朝天。那情景,用热火朝天、挥汗如雨形容,也一点不为过。更令人意象不到的是,他们十二个人从早班六点下井,还没到下午两点就已经按要求全部拆完并转运了出去。升井后,张亮即刻给区长汇报了情况。当听到区长说他们因为破了纪录,为工作面安装争取了非常宝贵的时间,要给他们庆功时,张亮满身的疲惫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
在日常锻炼方面,张亮不愿意错过任何一次自身素质的提升,更不会浪费任何一个获取知识更新的机会。他利用闲暇时间“见缝插针”地向领导和老师傅请教矿井“一通三防”方面的老方法、老经验,努力将煤矿通风和安全相结合。还经常到井下进行巷道风量、断面及瓦斯、防灭火和气体采样化验实地调研,通过风量原始记录计算将其编录矿井通风旬报,配合技术员通风系统图及时更新,提高有关报表的抄写和上报效率。此外,他每周还会对井下大煤回采工作面和大煤密闭墙进行气体取样化验等矿井通防资料数据的核验。为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我矿的通防安全,确保矿井采掘工作面风量的需求等,提供了详细的风量和气体采样化验数据。
他还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带领创新工作室制定了详细的教育培训和创新技能提升计划,扎实开展了学习提升活动。一是利用班前班后会、周二周五职工会、微信平台电子网等阵地和形式,传递学习内容,传递成果应用的效果,让创新人员和全区员工第一时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知识,先后学习了新《煤矿安全规程》、《矿山安全生产法》、《煤矿瓦斯灾害治理》、《机械制造》、《机械自动化》、《机械构造》、《空气动力学》及有关数控编程方面的书籍,强化了专业知识。二是坚持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锁定重点问题教育引领创新团队从思想上,从行为上开展持续的创新研讨活动,每当在工作中遇到难以理清思路的问题时,他们一边翻阅书籍,查阅资料,一边主动向技术员以上的领导请教,有时两人或三人整夜无眠也不觉得累,靠韧劲和钻劲把问题弄明白为止。三是注重发挥团队的优势,在制定年度工作室学习计划目标之时,把创新型人才的兴趣培养作为第一因素,进行专题研讨时去粗存精,实践学练比上优化制作流程,使理论实践学习活动常态化,经常化,制度化。先后培养了李超、江昆、程静恒、张兴良等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型人才,为区队“一通三防”安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促进了施工现场的标准化动态达标。尤其在优化矿井通风系统,减少漏风、增加工作面的有效风量等技术革新中,他通过采用u形、Y形通风布置的方法,改变采空区的流场分布,单独供应新鲜风流直接稀释采空区涌出的瓦斯,有效防止采空区工作面隅角瓦斯积聚,减少采空区瓦斯的排放。此外,他和团队还研究并实施了W形和Z形布置方式,在特定条件下均取得了十分理想的通风效果。
更值得一提地是,张亮还非常重视创新型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他开展“1+N”创新课堂,牵头组织技能较量,通过微信平台、多岗联动等小活动,把“传、帮、带”捆实绑牢,先后结师徒对子10对,进行实践训练100多个课时。先后组织开展了员工技能大比拼、多岗联动菜单定制式师带徒、创新课堂、技术经验交流切磋活动,让更多热爱创新的职工融入到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浪潮里来。在张亮的“实践教学”和示范引领下,1名高级技师、9名技师、15名高级工、38位业务骨干通过不断的磨砺脱颖而出,成为了单位独当一面的技术“大拿”。
张亮成了大社矿家喻户晓的“名人”,但闪耀的光环并未让张亮迷失初心。张亮常说:“是企业成就了我。面对当前艰难的生产形势,我必须全力付出、必须做出比别人更多更大的贡献,才无愧于企业对我的辛勤培育。”
郭杨利,河北裕华钢铁有限公司轧钢技术部部长。多年来,他靠着精湛的技术和爱琢磨的韧劲,先后对1080多台(件)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和革新,其中获得八项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每年增加经济效益和降低成本支出约1.5亿元;他的先进事迹被《河北工人报》2018年12月1日河北大工匠寻访栏目以《解决技改难题的活电脑》为题整版进行了报道,并被收入《全国先进模范事迹汇编》。
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获得公司技术能手、技术标兵和技术创新状元等称号;2015年报送的“节能技改、降低成本、节能减排”被评为邯郸市职代会提案优秀奖;2017年,省总工会、省科技厅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郭杨利创新工作室”正式授牌成立,同年该创新工作室被省总工会授予“河北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2021年3月,马来西亚国际周刊《工业科技》,刊发了郭杨利撰写的《型钢轧机集中式浮动快换接头板》论文并获得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荣获第一届“武安工匠”荣誉称号;同年8月,郭杨利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当选中国邯郸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2007年7月,河北裕华钢铁有限公司新建的高速线材厂进入了设备安装调试阶段。这时,郭杨利从武安市太行锅炉厂来到了公司,成为高速线材厂设备科的一名普通员工,他作为刚进公司的员工,领导只是安排他一些手提肩扛、力所能及的活。当时,正值设备生产厂家的安装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毕业于武安市职教中心机电一体化的他,自知学历不高,唯有靠着吃苦耐劳、踏实肯学的精神和干劲,才能干出点成绩;他为了尽快熟悉设备性能,掌握设备安全运行数据,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口袋内装着笔和本,到处缠着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问个不停,并详细地记录到本子上。
“设备生产厂家的安装技术人员对技术也很保守,看起来很和蔼,有时候和你谈了半天,也都是云里雾里,深层次的技术问题根本不说。”郭杨利介绍说。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于是他想尽办法和安装调试人员套近乎,那时,还不会抽烟的他,每天买两盒好烟揣进口袋,经常拿出来给安装师傅敬烟;他家离厂区近,步行也就20分钟的路程,于是他就时不时地把几位师傅请到家里吃饺子;时间长了,几位安装师傅被他的恒心和毅力所打动,看出他是真心学技术,也就不再保守了,基本上是有问必答。
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初露锋芒,就让公司领导对郭杨利刮目相看。加热炉入炉炉道有8个托辊,一般10天左右轴承就报废,频繁停炉不仅影响炉体寿命,仅点火一次就要就用掉一万多元的柴油,再加上影响生产、购买轴承,公司领导对此很头疼。
郭杨利为了查找事故原因,接连几天蹲守在事故现场,动脑筋想办法,用卡尺卡量间距,测算数据,终于确定问题出在了托辊轴承座高于入炉滑道,于是对托辊轴承座的高度进行改造后,更换一次能运行五年;在试生产期间,由他牵头,对设备安装设计有缺陷的近十台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因为这次改造,他引起了公司管理层的注意,09年经时任公司董事长提议,他被破格聘任为轧钢技术部部长。
郭杨利初任部长时,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工作虽有激情,但毕竟不是专业科班出身。他家离厂区步行不足20分钟,骑车也就10分钟的时间,为了尽快让生产走上正轨,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郭杨利在办公室支了一张简易床,从家里搬来了被褥,一日三餐在职工食堂就餐。
那时,精轧机上使用的轧辊,使用一两个月就崩裂一次,轧辊崩裂,精轧机就要被迫停产,但根源却怎么也找不到。起初,公司领导和同事都觉得是轧辊的质量有问题,更换了轧辊后,运行了一个多月,轧辊又崩裂了。有人说:轧辊的寿命就是两个月。郭杨利却心存疑虑,他认为肯定还有不为人知的原因。
郭杨利一方面用手机向生产厂家的安装师傅请教,一方面现场蹲守,分析原因,经过几天的摸排探索、苦思冥想,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想起了冷却轧辊的那7个水嘴,难道是问题出在水嘴上,没有达到冷却效果?于是,他试着调试增加水嘴的数量。9个水嘴,失败了;11个水嘴,还是失败了,直到安装了13个水嘴,设备运转正常了,轧辊崩裂的难题终于被攻克了。“仅这一项技术改造,一年就能为企业节省开支近千万元。”他的徒弟,现任轧钢车间工段长孙江卫常说,“别人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我师傅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事事留心、处处留意,才能找到创新点。车间轧机箱上有10块面板,每块面板上都焊有一个水管接头,接头一坏,面板也就报废了,而换一块面板需3万元。员工对此都习以为常了,他们说:“坏了就换,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而他觉得,因为一个接头就损失一块面板,太可惜,得想个办法。那段时间,他日思夜想,但没有头绪。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从自家餐桌上铺的餐桌布找到了灵感。一次,他给家里买了一张新餐桌,但忘了买餐桌布。爱人说,在买来餐桌布以前,新餐桌先不用。他灵机一动,给餐桌铺餐桌布是保护餐桌减少磨损,同样的道理,如果在轧机箱面板上再加一层面板,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于是,他在面板上打了四个孔,将一块面积相同的面板用螺栓固定在上面,然后再对水管接头进行焊接,使问题得到了圆满地解决。
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最发愁的就是设备出现故障。请生产厂家来维修,时间长、花费高,停产等待公司耗不起。但一台设备少说也有上百个零部件,多者成千上万,一个零部件坏了,整台设备说不定就趴窝了。最好是培养自己的“全科医生”,能够对引进的设备“看病拿药”。为实现这一愿望,郭杨利研究图纸,自费购买专业书籍,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2014年9月上旬的一天,生产车间的飞剪定位轴因故障不能运转了,求救的电话打到生产厂家,厂家答复最快也得国庆假期后才能安排维修人员,公司无奈,只能停产等待。
郭杨利坐不住了,这个初生的牛犊想试一试。当时,公司领导既想死马当活马医,让他试试,又怕他决心大手艺低,将聋子治成哑巴,弄不好原来的故障没排除了,还损坏了其他零部件。
但生产线不等人,最后公司领导揪着心答应让郭杨利试试。从此,郭杨利开始了没日没夜的研究。他一遍遍地在车间的飞剪定位轴前查找故障点,翻看图纸,并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向周边钢铁公司的维修同行进行请教,用故障排除法最终确定是由于飞剪定位轴没有固定轴位的键槽,导致定位轴因长期磨损造成减速箱体报废,这属于原设计存有缺陷。
根源找到了,但在定位轴的什么部位加键槽?加多大型号的键槽?这又成了一道难以解开的“方程式”。郭杨利又开始了没日没夜地研究。他测算数据、绘制图纸,盯在公司制修车间的车床前,一次次改换加装键槽的部位,一次次更改键槽的型号。为了工作,有多少次忘了去食堂吃饭,有几天没有回家,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国庆假期后,当生产厂家来电话说近期将派人前来维修时,车间恢复生产已有两个星期了,生产厂家相关负责人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大为惊讶,连连说,你们厂的技术人员太厉害了。
2011年元旦这天,高速线材厂车间的轧机减速机的齿轮坏了,公司仓库也没有库存。如果从南京的生产厂家进货,需厂家来人进行测量、进材料、加工赶制,大约需2个月时间。郭杨利觉得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先在邯郸找一家加工厂赶制齿轮,解决燃眉之急。于是他和同事带着图纸跑遍了邯郸市区的大街小巷,一个个配件加工厂的负责人都表示歉意,原因是加工厂不敢确保质量,怕引起经济纠纷。
公司领导在电话里了解情况后,心里也没底了,对郭杨利说:“你们尽力了,回来吧,等厂家的货什么时候到,咱就什么时候恢复生产。”可郭杨利不死心,他和同事又找到一家配件加工厂,这家老板同样不敢揽下这个瓷器活。郭杨利为打消老板的顾虑,说:“我是机械数控专业毕业的,我和你们一起去采购钢材,一起上机床加工,只要我认为加工的产品符合要求,别管能用不能用,企业不出这笔经费,我个人给你,决不能让你们赔一分钱。”三天后,加工的齿轮运回公司安装在了减速箱上,且运转正常,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强将手下无弱兵。如今郭杨利作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多年来他培养的徒弟已有多人凭着精湛的技术担任了公司副总、厂长、科长主任等要职,还有100余名徒弟任职技术骨干。
如今,郭杨利带领他的创新团队,对技术创新又有了更高的目标。他说“作为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要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要把创新的方向放在节能减排上,为打造绿色高质量企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7年以来,河北省总工会会同河北省直相关部门已连续组织开展6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寻访宣传活动”,共发布了60位“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70位“河北工匠年度人物”。他们身上集中展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原标题:《2023年河北大工匠、河北工匠年度人物揭晓!邯郸这些个人获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