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为何唐朝倾全国之力也奈何不了河北三镇

2023-04-24 16:17分类: 河北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公认最强大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建立于公元618年,从建国初到玄宗“开元盛世”期间,大唐不论是国家疆域、军事成就还是经济、文化、科技等均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是国人魂牵梦绕的“大唐盛世”。

  然而,“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势急转直下,饱受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的拖累,积贫积弱,最终在公元907年灭亡。

  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尤其令朝廷忌惮。安史之乱后,唐朝名义上是大一统的国家,但东北部占国土面积不到五分之一的“河北三镇”宛如“国中之国”,他们不听中央号令,频繁挑衅、造反,大唐直至灭亡都没能将其驯服,实在让人费解!

  藩本意是篱笆,引申为屏障、保卫。镇本意是压,引申为以武力维持安定,后来指军事重地。藩镇就是保卫边陲的军事重镇,也称方镇。

  经历几代雄主的开疆拓土,唐代疆域不断扩大,然而随着良将逝去、军队素质下降和朝堂动荡等原因影响,国家对边境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睿宗时为防范吐蕃入侵,设立第一个藩镇——河西藩镇。

  藩镇可以理解为以职业军人驻守的军事基地,长官为节度使。到天宝年间,唐玄宗将藩镇增加到10个。

  最早,节度使只掌管军事。但随着国土面积增长,边境守兵渐趋不足,朝廷对藩镇的后勤补给难以为继,而导致接连败仗,为扭转形势,朝廷便允许节度使掌管辖区的行政、经济、民生等一切事务,自主经营藩镇。战斗力强劲的职业军人、随时调配到位的后勤补给,使藩镇军队的作战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巩固边防起过积极作用。

  然而,山高皇帝远,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节度使不由得拥兵自重,朝廷却始终没能拿出相应的制约机制。藩镇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兵力不断增强,朝廷直接管辖的区域大大减少,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一步步威胁中央的集权。

  藩镇中势力最大的属安禄山,他受封卢龙、范阳和河东三地的节度使,拥兵20万。安禄山的野心一直在膨胀,终于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发动“安史之乱”。由于统治者的决策失误、奸臣弄权,到公元763年延续将近8年的叛乱才以朝廷勉强胜利告终。

  唐朝廷“安史之乱”的胜利并不彻底。叛乱中,安史旧部在朝廷和叛军之间多次摇摆不定。

  后期,叛军内部兵变不断,安史一些旧部见大势已去,纷纷向朝廷投诚。此时朝廷元气大伤,西部吐蕃不断侵扰,唐代宗应接不暇,顺势以犒赏军功的名义,将安禄山史思明的旧地分给投降的四位叛军首领,河北一带藩镇格局成型。

  他们分别是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不久后薛嵩被田承嗣兼并,祸害中晚唐百余年的“河北三镇”基本定型。

  “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掌控着地方的军事、财政、人事大权,他们不向朝廷纳税,不接受朝廷调遣,以强悍的态度对待朝廷的集权统治。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甚至为安禄山、史思明立祠供奉;李宝臣死后德宗坚决拒绝成德节度使世袭,李惟岳便武力反抗引发称王闹剧,最终逼德宗下罪己诏平息事态;卢龙节度使李怀仙被部下朱希彩、朱泚、朱滔合谋杀了全家。

  此后这三人自相残杀,轮流篡权;宪宗时期在朝廷的强力打压下三镇短暂归顺,可宪宗一死,三镇再次叛乱……

  虽然不听从朝廷对节度使的任免,但没有朝廷的节度使任命诏书,藩镇内部又会陷入混乱,而不得不奉唐廷为尊。河北三镇在唐廷统治的边缘若即若离,割据一方祸乱唐朝百余年。

  河北三镇是“安史之乱”留下的“后遗症”,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后遗症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成为唐朝廷始终未能摆脱的顽疾。藩镇是唐朝为巩固边防、稳定统治而创立的一种军事体制,河北三镇能够与中央政权对峙百余年,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势均力敌,更与双方的政治经济等状况密切相关。

  安史之乱后,叛军大部分已被消灭,朝廷的招降政策却将其残部保存下来,其中不乏小规模精兵,在三镇节度使经营下,实力不断扩充。

  田承嗣曾经是安禄山的得力干将,被封魏博节度使后以旧部为基础不断扩军,始终保持10万兵力,经历过代宗派遣的八位节度使征讨后,仍有5万精兵。

  李宝臣曾是安禄山养子,被封成德节度使后全盘接收安禄山战斗力最强悍的骑兵战团,兵力从5万扩充到10万,战马5000匹,屡次力挫回纥、契丹侵扰。

  李怀仙是安禄山的副将,受封幽州卢龙节度使后驻扎在安禄山的大本营——幽州,拥有数万精兵。如此计算下来,河北三镇的总兵力达到了20多万,而且可谓是“精兵强将”。

  反观唐廷,安史之乱前唐朝10个藩镇有约50万兵力,其中安禄山就有20万,而玄宗可随时调动的中央军只有8万。

  安史之乱中,军队数量剧增,晚唐时期军队的人数达到八十万人,但这只是账面数字,且分布在面积四倍于河北三镇的全国各地,平均下来与河北三镇不相上下。三镇内部虽冲突不断,但一旦面对唐廷的征讨,却能合兵一处共同抵御,致使朝廷无法各个击破。

  另一方面,中晚期的唐朝对边境的的控制日趋衰弱,西面吐蕃冲过河陇防线,直逼京西、京西北地区;北部的回纥、契丹频繁侵扰,蚕食土地;西南部的南诏政权也趁火打劫,争夺交趾,闹独立;期间庞勋、黄巢、王仙芝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安史之乱后,唐朝再没有出现唐太宗那样雄才大略的皇帝,虽有唐宪宗治理下出现“元和中兴”,但在每况愈下的中晚唐大背景如同昙花一现,宪宗死后颓势不减。朝野长期陷入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政治乱局中,历代皇帝皇帝无力掌控。

  唐朝宦官势力崛起于唐玄宗宠信高力士。安史之乱后,宦官被重用,日渐嚣张,行事荒唐至极,如李辅国因拥立李亨即位有功而受宠,在内宫威逼李隆基、追杀张皇后,竟然将李亨吓死。

  俱文珍历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在德宗手里得到了皇家禁军神策军的兵权,召集群臣逼顺宗禅位给了宪宗,被宪宗派去军队监军,擅自杀了东川节度使。

  宪宗后期日渐骄奢,宦官胆子更大了,几个下等宦官趁夜色杀了宪宗,并假传遗诏,扶李恒为帝。宪宗死后,原本名义上归顺的河北三镇迅速反叛,局势回到从前。此后皇帝的废立,几乎都出自宦官之手。皇帝对朝堂政策影响日渐衰弱,而宦官鲜有德才兼备者,国家政治越来越黑暗。

  朋党之争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不良竞争,晚唐的“牛李党争”臭名昭著,甚至是导致大唐帝国灭亡的祸根之一。

  牛李党争是全方位的,必然关系到唐廷对藩镇政策,当时的皇帝文宗李恒主张招抚,而代表世家大夫集团的李德裕则主张用兵,代表寒门是大夫集团的牛僧儒说留着藩镇可以镇守北疆,他们听不听话不用计较,内部意见不统一,对待藩镇的政策迟迟不能出台。

  更深一层,牛李两党在河北三镇都有各自党羽,他们罔顾国家大义,互相勾结,玩弄权术,利用藩镇之间的争斗为各自集团谋利,藩镇的存在比消亡更适合牛李党争的需要。

  政治上的腐朽使得唐朝廷没有一贯的政策对待藩镇问题,也不可能制定出周密的计划渐次削藩,只有维持现状,得过且过。

  河北地区地形丰富,安史之乱前,地区经济已得到高度开发。河北南接燕山山脉,便于采集、狩猎;北部有草原,游牧业发达,山区生产矿藏;中东部是广阔的平原,幽州“封壃沃壤,平广膏腴”,农作物产丰富。

  安禄山得以在此经营下雄厚实力,以一己之力摧毁盛唐。安史之乱后,三镇节度使依凭地利,使庞大的军备得以为继。

  南部沃野,是藩镇的千里大粮仓;冀州草原产良马,最次等也能日行二百里,藩镇借此建立起彪悍的骑兵团;北部山区的矿藏,则为打造兵器提供不尽资源。

  更重要的是,河北三镇从不向朝廷纳税,经年物产全部自己消化,用以精兵强将。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廷国土面积锐减。北方经济备受战火摧残,百姓被迫南迁,国家经济中心随之南迁。战后,为恢复经济增加税收,国家将盐、铁重新收归国营,并在各地建立仓库、物流中心,有效地平抑了物价,保障民生,经济得到复苏。

  但不久,弊端显现,国营的盐、铁、仓库物流逐渐被官僚集团垄断,国家税收再次降低,对百姓的搜刮越来越严重。加上边境不稳、起义不断,国家军费支出不减反增。

  德宗时期,“河朔三镇”反叛动作频繁,要靠搜刮长安富户充作军费。唐宪宗死后,河北三镇再次叛乱,朝廷空有几倍于三镇的领土,也只是个纸糊空架子,再也没有财力、物力支撑评判,只能听之任之。

  安史之乱前,唐朝将新生力量的勃勃生机、雄主的励精图治、社会的欣欣向荣全部展现出来,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盛世。

  安史之乱后,曾经被繁华所掩盖的矛盾、暗中滋生的衰朽如雨后春笋般钻出来,英主不再,大唐风光逐渐落寞。而新的制度、措施都是双刃剑,藩镇为保卫政权而生,但没有制约的权利最终成为政权的威胁。

  河北三镇,是藩镇这一军事体制产生作用后的反面,是军政余毒得不到清算后的恶化,唐政府自酿苦果,又无法自净,只能通过改朝换代与之同归于尽。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河北党史百年百事(12)冀南农民暴动

下一篇:河北临漳天下第一柏传奇故事 曹操拴马桩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