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游河北邯郸之七:参观邯郸博物馆(老馆)、1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有人说过:“如果想要了解每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当地的博物馆。”当你走入博物馆的大门,就仿佛走入了一条时光隧道,在古今之间穿越。博物馆就像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它不会让前来参观的有心人空手而归。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通过对公众开放,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欣赏,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社会公共机构、建筑物或地点。美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现代的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
“博物馆”(Museum)一词来自于希腊语的mouseion ,原义是指公元前290年左右建立的,供奉主管艺术与科学的9位缪斯女神的神庙。这座建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口城市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神庙也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博物馆。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博物馆不同,缪斯神庙其实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里面设大厅研究室,陈列天文、医学和文化艺术藏品,学者们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这座博物馆存在了几个世纪,后来毁于战火。
14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引发了人们对希腊、罗马时代古典文化的向往。许多欧洲国家先后出现了探访古迹、搜集古物的热潮。这种对古物的收集研究,随着15世纪末环球新航线的开辟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更加高涨。近代博物馆产生的思想条件和物质条件渐趋成熟了。
17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这就是1682年向公众开放的英国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它开创了将私人收藏公之于世、建立近代博物馆的先河。从那以后,博物馆的新职能、新形态、新方法、新的收藏对象也不断地出现。因此,国际公认的博物馆定义也在不断修改之中。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了给博物馆下一个各国都能接受的定义,进行了很多工作,花了很长时间,曾经作过多次讨论和修改。直到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章程,才正式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根据博物馆藏品种类、展出方式、教育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外国的博物馆一般分为四大类,即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特殊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包括绘画、雕刻、音乐、装饰艺术、实用艺术和工业艺术博物馆等,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有英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历史博物馆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历史类博物馆,在考古遗址、历史名胜或古战场上修建起来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秘鲁国立人类考古学博物馆是著名的历史类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容涉及天体、植物、动物、矿物、自然科学,实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巴黎发现宫等都属此类。特殊博物馆,包括露天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乡土博物馆,后者的内容涉及这个地区的自然、历史和艺术。著名的有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斯坎森露天博物馆等。另外,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科学中心和天文馆以及图书馆、档案馆内长期设置的保管机构和展览厅都划入博物馆的范畴。
在我国,博物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中国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词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
博物与馆连成一个词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的称呼在中国出现得比较晚,仅有约一百年时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国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中央博物院于1936年6月6日动工建设,是中国第一座也是当时唯一一座仿照欧美第一流博物馆建馆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但按照西方的标准,中国孔庙就是早期的博物馆。如果这么算,中国的博物馆也有差不多2000年的历史了。
国人对于博物馆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对其定义也有过多次修改。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机构,不是专为保管宝物的仓库,是以实物的论证而作教育工作的组织及探讨学问的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两次大的讨论和修改,直到1979年,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通过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才明确规定: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很快,据统计,到2012年底,中国平均每40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已达3866家,并继续以每年10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国有博物馆3219家(文物行政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2560家,其他行业性国有博物馆659家),民办博物馆647家(加上未正式注册的,数量已近千家)。
中国的博物馆在1988年前划分为三类,即专门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长期以来国家统计局也是按照这三类博物馆来分别统计公布发展数字的。但在现阶段,参照国际上的分类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博物馆主要划分为四大类,即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
历史类博物馆以历史的观点来展示藏品,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韶山同志纪念馆、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等。
艺术类博物馆主要展示藏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如故宫博物院、南阳汉画馆、广东民间工艺馆、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天津戏剧博物馆等。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以分类、发展或生态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体的方法从宏观或微观方面展示科学成果,如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台湾昆虫科学博物馆等。
综合类博物馆综合展示各地方自然、历史、革命史、艺术方面的藏品,如山东省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院、邯郸博物馆等。
邯郸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其馆舍前身是建成于1968年12月26日的“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博物馆成立以来,共征集文物标本1000余件,其中三级文物60余件,二级30余件,一级2件。2009年获得国家二级博物馆资格并实行免费开放。 2017年晋级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始建于1968年7月,同年12月26日落成开馆。其占地总面积18000平方米,馆前广场开阔、青松翠绿、四季花香。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高18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使用面积6000平方米,内设大小15个展厅。邯郸展览馆建成之初,主要配合当时环境下的政治形势需要,宣传马列主义、思想。1971年底,该馆更名为邯郸地区展览馆。1980年7月,再改为河北省邯郸地区博物馆。 1984年5月,该馆改称邯郸市博物馆,是年10月,首次举办的邯郸市出土文物展览正式开馆。
邯郸展览馆是“文革”时期建设的典型建筑之一,曾长期是邯郸市的地标性建筑,它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后来,虽然它的正式名称改名为博物馆,但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展览馆。2001年,邯郸市博物馆馆舍被评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为适应新形势,近年邯郸新建了规模更大、更为现代化的博物馆新馆。新馆位于邯郸市文化艺术中心西侧(东侧为图书馆),北依广厦路,东靠广泰街,南临人民路,西隔滏东大街与龙湖公园相望,是一座地上6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30679平方米,建筑高度35.5米的现代化建筑,其主体结构和外装修工程已于2011年底完成,经过长达九年时间的筹备,新馆刚刚于2020年10月2日试营业成功。
我去之时新馆并没有开张,所以当时邯郸有新旧两处博物馆。我参观的仍是建成于上世记60年代的老馆。老馆位于市中心的丛台公园对面,中华北大街118号(旧门牌45号)。建筑总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布置有新时期早期的《磁山文化》、赵国两汉时期的《赵文化》、《中国磁州窑瓷器陈列》、《中国历代钱币陈列》、《邯郸古代石刻艺术》等五大基本陈列。现在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邯郸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8000年的新石器早期,磁山先民就在这里一带繁衍、休养生息,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新纪元。邯郸的城邑,肇起于商殷。至迟在殷纣王时期邯郸一名就已经出现,古本《竹书纪年》中,就有商末殷纣王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证实邯郸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历史。
战国时期,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赵都自中牟(今河南鹤壁西)迁徙到邯郸,从此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特别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使赵国雄踞战国七强之列,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这组雕塑,正是以奔马代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伟大功绩,向世人叙说着邯郸城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邯郸博物馆馆舍平面呈口字型,展馆分为两层。一楼主要分四大块 ,一、前楼主要为中央大厅及过渡区,2、左侧为临时展厅,3、右侧是文物整理区,4、后楼办公区。博物馆的主要展厅(即固定展厅)全在二楼。其中又分为五大部分:1、赵都风韵,2、磁山文化,3、春秋赵国,4、古代石刻,5、古代钱币,6、磁山窑瓷器。
邯郸博物馆临时展厅设在一楼中央大厅北侧,我去之时,厅内展布的是碗礁一号沉船出土瓷器展。
碗礁,是福建平潭县屿头岛边的一块礁石。碗礁靠近古代商船往来频繁的航道。这一带暗礁众多、海流变化莫测,难免有商船沉没于此。根据当时沉船上的货物,当地人依次把这里的海域叫白糖礁、银珠礁。碗礁的得名,缘于几百年来渔民经常在这一带海域捞出碗类瓷器。
2005年6月下旬的一天,当地一位林姓渔民在附近的碗礁海域捕鱼时捞上了几件古代瓷器。这在当地算不得新鲜事,碗礁得名就是因为附近海域常常有瓷器出水。不过这一次,这一位渔民却没有像祖辈那样把它们扔回海里。而是穿上潜水装备下海查看,发现水下十几米处有一艘沉船半埋在淤泥中。他捞上来更多的瓷器,并把消息散布出去。很快,附近的数十条船上渔民们加入到了打捞古代财宝的行列中。屿头岛全民皆捞。附近区县的潜水员全被雇来了,更多的潜水员则从广东、浙江、安徽、上海甚至山东来到这个小岛。这些人中有的来自专业打捞公司,有的则是票友性质的旅游潜水教练,甚至还包括以在渔场里捞鲍鱼和海参为生的捞海仔。
边防派出所得到消息,到一位有嫌疑的渔民家中搜查,可惜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只找到了7件疑似文物。送到福建省文物局鉴定中心,得出鉴定结论:1件普通文物,5件文物标本,1件非文物。
7月1日下午,得到消息的福州市考古队队长林果匆匆赶到屿头岛上的边防派出所,一看到警员们从渔民家里搜查到的被盗捞的青花瓷器,他马上意识到“这是惊天大发现啊,全是我们做梦都要找的东西!”他马上向国家水下考古队长张威报告。当天,国家文物局下发文件,要求制止盗捞行为。此时沉船上的康熙年间青花瓷器,已被大规模盗捞达一个星期之久。据张威事后估计,文物损失了50%以上,即16000件左右。
7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命名为碗礁一号。经过3个多月100余天的连续发掘,碗礁一号出水文物达到了15000多件,连同失散、被盗、被毁的,这船货物估计至少在5万件以上。
邯郸博物馆里现在展出的,就是从碗礁一号沉船上发掘出水的部分代表性精品文物。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文物全部为景德镇民窑生产的生活日用瓷器,以青花瓷为主,包括部分其它彩瓷,其做工精美,色彩艳丽,当属上乘。根据一些瓷器带有的明显西域风情的花纹分析,这批资器应该销往欧州的出口商品。
展览除展出了上百件瓷器实物外,还用大量篇幅的文字及照片简单介绍了和南海一号有关的各种知识。如:碗礁 一号沉船的航线、沉没位置及原因、沉船结构与现状,瓷器特点、青花瓷的造型及纹路风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