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新闻发布会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原标题:4月13日河北举行“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新闻发布会
4月13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新闻发布会。请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贾乐堂介绍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建设情况。并与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河北省水利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李龙,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赵根喜共同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田德锋主持。
为统筹推进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河北省先后出台了1个实施规划、6个专项规划和1个景观风貌规划,“1+6+1”规划体系已基本建立。今天,我们专门邀请到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贾乐堂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建设情况。同时,我们还请来了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先生,河北省水利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李龙先生,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赵根喜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大运河河北段规划建设工作,分管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为规划编制工作指方向、明思路、理内容、提措施。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统筹推进我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文物局等共同编制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系列规划,并编制了配套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实施,标志着我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下面,我将大运河河北段概况,以及我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的有关情况,向各位朋友们做一简要介绍。
大运河河北段涉及京杭大运河及隋唐大运河,包含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以及白洋淀与大运河连通部分,大运河河北段河道总长约530余公里,流经我省的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等五市一区的21个县(区、市)。
一是河道遗址完整,价值特色鲜明。大运河河北段沿线河道、减河、分洪设施、险工、水闸、桥涵、码头及沉船遗址等遗产丰富,有重要价值的运河本体遗存遗址30处,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谢家坝和华家口夯土险工“两点一段”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还有河道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特别是大运河河北段夯土加固和弯道代闸两项技术凝聚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科技的最高成就,沧州市东光县连镇谢家坝和衡水市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是“糯米砂浆”古法铸造运河大坝技术的典型代表;南运河在平面布局上设计了众多弯道,具有“三湾抵一闸”的功能;一系列减河和水闸,用于保障航运和泄洪排洪,成为大运河河北段水利工程的独特创举。
二是景观自然古朴,功能持续发挥。尽管经历历史战乱和局部河道枯竭影响,大运河河北段人为损毁较少,堤防体系相对完整,保持了漕运时期河道的规模与形态,其中沧州至衡水段河道尤为突出,从东光连镇谢家坝到四女寺枢纽全长94公里的河道内就有88个弯,沿线“河、滩、堤、林、田、草”蓝绿交织,至今保留着原生古河道形态,更是一种人工与自然结合极佳的美学景观,为“美丽运河”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大运河是沟通我省水系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在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防洪排涝、输水供水、生态景观、农业灌溉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是遗产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大运河河北段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包括古城、古镇、码头、茶庄、会馆、庙祠、窑址、碑刻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沿线项,源起或流传于沧州的拳械门派多达53种,占全国武术门派拳种的40%。吴桥杂技艺人沿大运河走出家乡,北上南下,远涉重洋闯世界,享誉国际。因大运河而生的科学技术、沿河物产、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文学作品、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积淀了开放包容、重德尚义的深厚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河北特色的大运河文化。
四是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大运河河北段沿线区域向北通过北京与东北亚丝绸之路连接,向东通过天津和沧州黄骅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向西通过大清河与雄安新区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空中丝绸之路连接,是河北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端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是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沿线区域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综合发展潜力巨大。
总之,推动大运河河北段保护传承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保护传承燕赵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有利于深化河北与国内外文化交流合作,增强文化自信。
《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于2020年1月8日,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实施。主要明确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推进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同时为了加强相关领域的工作,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在落实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4个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增加了交通体系建设和土地利用两个省级专项规划,由省直有关部门印发实施了6个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此外,为了指导沿河各市县景观和建筑风貌规划设计,还专门编制了《河北省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建筑风貌规划》,以上共同构建了河北省“1+6+1”的省级规划体系,其中,《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是我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行动纲领,也是我省大运河各级各类规划的总遵循;6个专项规划是实施规划提出的重大目标任务在具体领域的细化落实;景观风貌规划是省级层面对大运河沿线景观风貌塑造的指导性文件。
一是科学规划、突出保护。按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要求和大运河活态遗产特点,坚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合理规划,遵循科学规律,创新方式方法,推进分类施策、分步实施。
二是古为今用,强化传承。深入挖掘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提升燕赵文化软实力。
三是优化布局,合理利用。突出大运河文化属性和综合功能,统筹考虑大运河资源承载能力,优化文化遗产、河道水系、生态环境等保护传承利用的空间布局,在实现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化生态资源,促进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城乡人居环境,重塑大运河整体形象,形成区域发展新模式。
1.功能定位。打造特色鲜明的燕赵文化展示带、古朴自然的原真生态景观带、古今交融的多彩全域旅游带及合作典范的协同发展示范带。
2.指导思想。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着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着力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着力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着力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机制,加快形成“一轴、两廊、五区、多集群”的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总体发展格局。
3.主要目标。到2025年,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全覆盖,大运河河道水系正常年份全线有水,河道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河道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适宜河段实现旅游通航。绿化生态廊道建成,建成一批代表运河特色文化的旅游示范项目,形成河北省大运河文化旅游统一品牌。到2035年,河北段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大运河河道水系正常年份全线通水,河道生态水量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作为文化生态发展走廊全面建成,与大运河沿线各省(市)共同打造形成世界知名的“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一是强化文化保护传承。统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划定并公布保护区划与保护要求,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建立文物安全长效保护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全面普查和抢救性保护,提高传承能力;保护周边历史风貌,严格管控要求,注重沿线绿化景观、建筑高度、建筑风貌等方面的协调;增强文化遗产传承活力,构建多层次展示体系,强化社会教育与技艺传承;阐发文化遗产当代价值,深化大运河文化价值研究,讲好大运河故事,加强大运河专题文艺创作。
二是推进河道水系河道管护。改善通水通航条件,多措并举优化水资源配置,分段施策推进旅游通航;完善防洪排涝保障功能,提升河道行洪排涝能力,强化防洪体系建设;促进岸线保护和设施管控,加强水利设施管控,集约保护岸线资源。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优化滨河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恢复河道水生态骨架,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开展环境监测评估;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开展重点单元污染防治,严格管控污染排放,强化污染应急处理。
四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旅游产品,培育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旅游文化片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立完善水陆交通体系,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改善旅游发展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产品服务质量;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鼓励发展体育休闲产业,丰富休闲娱乐旅游产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五是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发展运河重点城市,培育和建设沿线特色小镇,打造文化高地;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美好运河家园建设,做好大运河沿线城镇风貌规划,加快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以上是对大运河基本情况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相关情况的简要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规划体系确定的目标任务,着力推进全面实施。
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要求,规划提出开展资源调查、提升保护层级、推动保护立法、落实属地责任、完善保护体系等保护要求。
建立健全分级分类保护名录和档案,持续推进考古工作,分期分类分批实施保护工程,建立安全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提升保护、管理、监测的整体水平。
同时,严格管控周边历史风貌,切实维护遗产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文化的延续性。
构建综合博物馆+专题博物馆+展示馆(或陈列馆)的博物馆展示体系;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文化遗产现场展示体系。阐释运河文化对两岸经济社会生活的作用。
开展非遗宣传活态展示,推动传统非遗与美好生活需求充分融合。强化教育引导与技艺传承,增进运河文化认知和认同感,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
全面开展文化价值研究,挖掘和弘扬大运河千年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特色,为文物资源调查、保护、考古、展示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深入挖掘大运河沿线历史人文资源,通过戏曲、音乐、舞蹈、话剧、音乐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传承运河文脉,创作一批反映大运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美好未来的艺术作品。
讲述大运河在融合多元文化发展、推动南北经济交流,促进沿线城市繁荣中的积极作用,挖掘大运河千年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切实增强文化自信,焕发大运河的“时代特色”。
合理配置大运河水源对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请问对于大运河水源配置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是什么?
水源配置工作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支撑,水利厅高度重视,在谋划水源配置思路,编制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同时,积极争取补水水源,大力实施引水调水。
目前,我省大运河的卫河、卫运河、北运河常年有水,南运河、赵王新河、大清河水源条件比较差,需要通过引调水解决水源,我厅在逐河进行现场勘测,摸清河道现状,并对河道需水量进行了分析测算的基础上,积极与水利部沟通,研究并提出了水源优化配置思路。北运河、卫河水量可满足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全线月受农业灌溉用水影响,河道来水较少,不能满足旅游通航用水要求,需通过优化调度卫运河以上流域水源、引黄入冀工程等向卫运河补水;南运河在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建成前,利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工程进行补水,非输水期利用卫运河上游来水和引黄水作为补充,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建成后,利用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输水期进行补水,非输水期利用卫运河上游来水和引黄水补充;赵王新河大清河通过统筹引江、引黄和上游水库水从白洋淀枣林庄枢纽下泄水量补给赵王新河、大清河,可满足旅游通航用水需求。
下一步,我厅将积极与上级部门和兄弟省市密切沟通,努力争取水源,力争多引多调,尽快实现大运河全线通水。
中办、国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中均提到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这是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内在要求,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构筑燕赵文化旅游新高地。大运河河北段沿线分布有大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品级生态资源等,随着大运河文化旅游的深入开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有新突破,培育新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崛起新的文化旅游产业带。
二是有利于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大运河所处的河北东部及南部平原地区是全省旅游的欠发达地区,随着大运河河北段文化旅游发展,有利于全面激活运河沿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河北平原地区旅游新业态,打造河北新的文化旅游发展轴,促进平原旅游崛起,推动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
三是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我省运河沿线县区多以传统农业和工业为主导产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文化和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文化和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不仅可以形成文旅新业态,而且可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将产业链向服务业延伸,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有利于构建乡村振兴新典范。大运河沿线乡村密集,农业农村人口集中,尤其是黑龙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对于沿线区域乡村而言是重大利好,有利于形成以文化旅游为引领,带动沿线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大格局,推动沿线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领域实现全面振兴。
五是有利于打造区域合作新样板。河北大运河上串京津、下联鲁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梁及雄安新区外拓的重要生态文化纽带,大运河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文旅联盟建设,促进京津冀区域和沿线省区的旅游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打造区域合作共赢、共建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的新样板。
请介绍一下《河北省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的出台背景和重要意义?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习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家相继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4个国家级专项规划,形成了“1+4”国家层面规划体系。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河北段文化带建设。目前,我省已经编制“1个实施规划,6个专项规划”,系统部署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文旅融合发展、交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统筹推进大运河河北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过程中,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亲力亲为,深入调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要求,提出了“要精心做好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建筑风貌设计,提升城市建设品位”的课题,我省也随即展开了《景观风貌规划》的编制工作。
期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多次召开规划专题会议,为规划编制工作指方向、明思路、理内容、提措施。经过不断优化,形成最终规划成果。
此次《景观风貌规划》是在全国率先编制的省级层面大运河景观风貌规划,受到国家发改委的高度肯定,是省级层面统筹推进大运河保护建设的重要探索。
《景观风貌规划》在我省《实施规划》的总体框架下,落实河北段大运河“一轴、两廊、五区、多集群”的空间布局与项目设想,进一步明确大运河沿线地区总体景观面貌特色、细化相关建设管控要求、指导各市县推进运河沿线景观和建筑风貌提升工作的专项规划。对后续大运河沿线建设中河道生态景观的塑造、城镇建筑风貌的管控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我省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阶段性成果,与已完成规划共同构建了河北省“1+6+1”的省级规划体系,更加系统全面夯实大运河北段河保护传承利用的省级顶层工作。
大运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将大运河建设成为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推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相互融合,也是河北省推动大运河沿线地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
为切实保护和改善大运河生态环境,根据《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我们将锚定主干河道正常来水年份全线通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生态文明与运河文化和谐交融的目标,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六项重点任务,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融入大运河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带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
远期实现一个愿景。展望2050年,大运河沿线生态空间布局合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相得益彰,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面实现河湖安澜有序、环境优美宜居的美丽运河景象。
近期完成五个目标。到2025年,生态空间布局基本形成,绿色生态廊道全面建成,违法违规项目有效控制,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
突出六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与用途管制,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统筹大运河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划定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打造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生态空间格局。二是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加快大运河沿线生态景观绿化工程、乡村田园景观绿化工程、森林园林城市建设工程建设,推动形成点线结合、互联互通的绿道绿廊网络。三是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强化大运河林草资源、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大白洋淀、衡水湖、南大港等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加强多水源联合调度,严格管控地下水开采,促进大运河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四是强化流域水污染防治,提升饮用水供保能力,加强城镇农村污水、垃圾面源污染治理,严格环境准入,加快推进大运河沿线工业企业集聚提升,加大码头和船舶污染控制力度,提高入河入湖排污口监管水平,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五是积极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全面开展大运河沿线环境风险排查评估,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协调联动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坚决防范化解工业、船舶污染事故环境风险,全力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六是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加快“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健全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政策、法规体系,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执法监管能力,坚决遏制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我们还制定了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推动专项规划重点任务、项目落地落实,为打造山清水秀、绿色宜居的“美丽运河”提供支撑。
刚才您提到河北省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的编制情况,我想再问一下,能否再简单介绍一下“1+6+1”中最后这个“1”的规划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河北省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是河北省大运河规划体系“1+6+1”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北的一个鲜明特点。规划编制的主要目标是希望通过对大运河沿线景观和建筑风貌的管控与提升,凸显大运河河北段的风貌特色,打造文化遗产魅力集中彰显、自然生态景观宜人舒适、沿线城镇活力特色鲜明的河北段大运河整体形象。
规划深入研究河北段大运河历史景观特色、现状情况特点,在整体景观方面,提出建设“千里长堤绿廊”,整体塑造原真自然、景致优美的大运河河段,展现“蜿蜒壮丽、雄浑大气”的河北段大运河景观特色。在沿线景观方面,提出塑造“燕赵风韵、古今同辉”的城镇村风貌,彰显河北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同时体现新时代面貌精神。规划对大运河沿线公里范围内的河道、河堤、土地利用、文化遗产、城镇、乡村及设施等7大类24项景观风貌要素提出提升方案与改造措施。
在空间格局上,突出五大精华片区景观特色。其中①廊坊香河段重点体现“京畿辅卫”景观风貌;②雄安新区白洋淀及廊坊霸州文安大清河段重点体现“水乡风韵”景观风貌;③沧州市区及吴桥段重点体现“侠武商贸”景观风貌;④沧州东光及衡水景县故城段重点体现“世界遗产”景观风貌;⑤邢台清河临西以及邯郸馆陶大名段重点体现“古都家园”景观风貌。
同时,规划还围绕“一段最美运河、一城运河繁盛、十余故城古镇、百余水岸乡村”等重要节点详细刻画。
此外,还将整体景观风貌塑造的目标与措施转化为指导沿线地区建设的规划管控图则,确保后续规划能够有序、有力、有效推进落实。
感谢6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4位嘉宾的翔实发布与答问。如果大家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与河北省发展改革委新闻中心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