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河北特色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香河县一家老字号景泰蓝生产企业,工人在制作景泰蓝产品《四海同心》。(资料片)新华社发
本报讯(记者曹铮)“在历史长河中,我省形成了一大批贡品和老字号,它们不但成为历代宫廷首选,也深受百姓青睐。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些贡品和老字号的发展也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不少河北特色贡品和老字号,或沉睡或被历史湮没或处于濒危消亡状态。”日前,在由省文联、省民协主办的历代贡品和老字号普查认定工程启动会议上,省民协主席郑一民等专家呼吁,解决河北特色贡品和老字号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发展劲头不足、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努力让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贡品,是历代封建社会各级地方政府向皇家宫廷进奉的地方生产或制作的最具地域特色的产品,包括服饰家具、文玩药材、干鲜特产、工艺美术品、美食佳肴以及特种技艺等。这些由历代劳动人民生产与创造的产品,被地方官员作为贡赋进奉宫廷,在地域经济、文化、物产中是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竞争力的品牌。还有一些在民间传承百年以上的地域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特色产品,被称为“老字号”,它们虽然没有贡品那样名气大,但却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我省到底有多少历代贡品和老字号“养在深闺人未识”?根据省民协查阅地方志书和多年田野调查统计,仅散布在河北各县城乡的历代贡品数量大约在500种左右。“这些贡品和老字号所传承的精湛技艺,具有不可估量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流淌着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血脉。”省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梁勇表示,目前,我省的贡品和老字号产品在传承发展中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对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挖掘不够深入等。
“衡水市景县的馓子曾是宫廷贡品,至今景县安陵镇一带还延续着制作馓子的手艺,并分布着40多家馓子加工作坊。安陵镇村民张秀荣一年销售馓子两万多斤,销售额达到60多万元。”多年来致力于河北民间文化弘扬工作的郑一民介绍称,景县馓子的生存现状在我省贡品中属于较好的,可跟河南驻马店的王守义十三香等以传统技艺为根基,不断吸收当代技术进行产品升级并形成产业链的品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此次历代贡品和老字号普查认定工程的启动将大大助力我省地域品牌的整合打造。
藁城宫面、香河景泰蓝、定州中山松醪酒……我省拥有数量众多的历史底蕴深厚、品质优、市场前景好的历代贡品和老字号。此次普查认定工程将通过分类、建档、审核认定、颁发证书和牌匾等措施,助力这些地方特色文化产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省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谢飞认为,要发挥这些特色文化品牌的引领作用,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实施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缺一不可。
此次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历代贡品和老字号普查认定工程的同时,还制定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历代贡品和老字号普查认定工程’和承办‘京津冀历代贡品博览会’的实施方案》。预计今年6月底将完成普查任务,7月至9月进行审核认定,10月前后举办“京津冀历代贡品博览会”,向海内外推介和宣传一批河北贡品品牌,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抓手和特色项目。同时,还将编辑出版《河北历代贡品大观》图书。
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解晓勇表示,这项工程属于开拓性尝试,其意义不仅会促进河北特色产品叫响河北声音,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也是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物质标识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