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读古塔下的书店丨城市体验官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北京西四南大街上,有一座距今700余年历史的万松老人塔,它是金末元初著名高僧万松行秀的灵骨塔,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家住西城的老北京人来说,它还有个更接地气的名字——砖塔,旁边紧挨着的那条胡同就是“砖塔胡同”。
2014年,万松老人塔院里搬来了一家专门经营北京文献书籍的特色书店——正阳书局。如今,这里成为了京城著名的文化打卡地,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一些热爱阅读的市民更是会定期光顾,为的是能淘两本有意思的老书。
当一家网红书店遇上一座古朴砖塔,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的火花?最近,“体验官”便走进这间书店,客串了一天“书店掌柜”。
说实话,打理书店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儿,特别是像这样开在历史古建中的书店,需要给初次进店的游客讲解历史,还要为读者挑选图书,一天下来忙得是水米未沾牙。
虽然有些辛苦,却也结识了很多对北京情有独钟的朋友。在他们眼中,这里不仅是一家书店,更是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聚集地。不少正阳书局的忠实读者,读着读着,就读成了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北京的往昔与今朝。
《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两代摄影师一座北京城》《银锭桥畔》《旧京趣谈》《街角的老北京》……正阳书局已出版了多本京味图书,给读者带来更新奇的阅读体验。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朱祖希先生就是正阳书局的常客,早在书店还在前门廊房二条时,朱老就时常过去挑选图书,查找老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料。后来,西城区决定对万松老人塔院进行文物活化利用时还曾向他征求意见,他首先提出能否将书店请进这座历史古建的想法,“古建筑和书店,两者可以很好地融合”。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就有它曾一度沦为大杂院的记载:“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出,居者犹闷塔占其堂奥地也。又不知何年,居者为酒食店,豕肩挂塔檐,酒瓮环塔砌,刀砧钝,就塔砖砺,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骂,二百年不见香灯矣。”可见当时万松老人塔周围被民居、酒肆环绕,塔砖竟成了磨刀石。
近年来,活态遗产、文物活化等概念被不断提及,这正是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在发生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容纳的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这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色,奠定了每座城市独有的性格。古建筑保护,既是对历史文脉的保护,也是对城市记忆的留存。
作为北京市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代表,万松老人塔与正阳书局的结合取得了超乎想象的良好效果。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这里是被许多博主安利的北京文化之旅必去点位之一,就连店里整日趴在书架上、花盆边睡觉的猫咪也拥有了不少粉丝。
作为正阳书局的创始人,网友的反馈让崔勇很受触动,他明显感觉搬来这里之后,前来光顾的读者更多了,很多人先是看到这里有座古塔,走进小院才发现里面还藏着一家书店,陈列的都是蕴藏北京城市记忆的图书。对于书店的走红,崔勇并不意外,他觉得这正是老北京历史文化的魅力,也说明这样的文物活化道路是走对了。
除了万松老人塔院与正阳书局的结合,在北京,还有曹雪芹故居纪念馆、中法大学旧址、颜料会馆等多个历史古建筑也都重新开门迎客,用更有效的方式与城市生活建立联系。
从城市更新的角度看,书店只是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打开方式”之一,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历史古迹将以全新的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变成为市民所用的公共空间,北京与文化保护的故事也将继续书写。
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我已经确切地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