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她是网友喜欢的北大教授带你探秘她的书房!

2023-04-12 17:13分类: 北京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初春,午后的暖阳斜斜地穿过红墙黛瓦的李兆基人文学苑,楼台转角处初见新芽嫩蕊,在清凉的光辉中,我们叩开赵老师的书房。夕阳余晖恰好打在门边的书柜上,溢满整个房间,映人脸庞。赵老师面带微笑,向我们徐徐展开她的书房故事。

  办公室不大,却被书撑出一片天地。除了窗户和门,四周围着的都是到顶落地书柜,让屋子有了纵深感。办公桌在正中处,置身其中,颇有“坐拥书城”之意。桌子上摆放着一台未合上的笔记本电脑,旁边是木质阅读架,架上的书被一支铅笔分成了两边。在桌角上也横叠着几本专著,或正或反,还带着抚摸过的余温。一盏台灯长长地从书桌那头延伸过来,聚焦落在笔记本电脑处,与透过窗的阳光相辉映。方寸之间,安放着宋代历史的研究与阐释。

  浩繁的书被书架分成一格格的小区域整齐地排列着,离手边最近的,是赵老师教学要用到的书,比如《东京研究》《东京梦华录》,和东京(即开封)相关的书从左到右列成一排,是赵老师讲授《社会生活史》这堂课需要用的书。因为宋代的社会生活,很多内容与开封即北宋的首都有关。再比如讲《宋史专题》这堂课,邓小南老师的《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就放在离写字台很近之处。赵老师称这一片属于“工作区”。在这之上,需要站起来才能取到的书大部分都与宋代相关。而需要走几步才能拿到的书,便是其他领域的书籍,比如《中国法制史》与史学史这类的书籍。

  书对于赵老师来说,是不过时、不考虑钱、越积越多的存在。和其他物品不同,衣服会有不时髦的时候,如果一整年都没穿就可以扔掉了,但是书却不能因为一整年没看就扔掉。并且,人文学科背景的人都有这样的习惯,买其他东西可能会考虑钱,但唯独买书不太会考虑钱的事情。赵老师从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攒史料书,每次搬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包书,她的每一本书都会随她定居,“书只能是越聚越多的”,赵老师看着满书架的书说道。

  一位学者书房的形成,就是一本一本地攒,再根据研究兴趣和走向,这些书慢慢地成了系列、建了规模。看着书脊上暖黄的灯光,赵老师说:“一位学者积聚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问增长的过程。”

  但是,有聚就有散,只是散的方式各有不同。赵老师手里拿着一本纸页发黄的书慢慢摩挲,这是她的导师祝总斌先生留下的,这是一种“散”的方式。历史学系的邓广铭先生把他的书捐给了北大图书馆,书的寿命得到了延续,更多的人从中受惠。所以,书在往前走的过程当中,书和时间结合在一起,从而有了故事、有了人、有了深度,它变成了一条河流。

  对于学者来说,读书就是在工作,此时的阅读效率极高。实际上,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在寻找。因为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心里已经有一个相对比较集中的问题,所以读书的目标明确。此时,研究者身份的阅读奔向的是“材料”,在与材料交锋的过程当中,一直在脑子里对其进行加工,并且随手摘抄。

  作为学者阅读,我手上会拿着一支笔,随时要记,要不然就可能会漏掉。有些文本我手上没笔不能记录的时候,我干脆就不读它。

  而更多的阅读者是欣赏者,作为欣赏者的阅读,文学类书籍是首选。不管我们学习何种专业,文学绝对是滋养心灵的天地。读人类文学经典,要找到那些和自己心性相合的作者和文字,寻找的过程,就是阅读积累的过程。

  怎么判断是否相合?就是在此中我们能放开自己,感觉到舒坦和放松。结束忙碌劳累的工作之后,夜幕降临,面对桌上暖黄的台灯,翻开一本书,在那里安放白日的消耗与疲惫,避开周围的喧嚣与聒噪,沉淀自己。这便是与我们心性相合的文字带来的滋养,读得多了,慢慢就找到了。

  赵老师用武术的说法来比喻这种阅读,是“返本归元”,当我们被外界拉扯、消耗得比较大的时候,一定要回来固守丹田之气,而回到内心的方法,就是回到我们的书中,在书里,我们能安静地读下去,这是完全滋养内心,不必与外人分享,书里映照的是自我。

  人文社科类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如何有效地将所读内化于心呢?赵老师讲述了她的独门阅读法——“三步走”:第一步是记笔记,下一步做引得,最后一步做长编,这样就能够“找得到”,并且能“回得去”。

  首先,读书一定要做笔记,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自己的书时,遇到有所心得的内容,一定要用笔划出来,不然读罢全然忘却,慢慢就“回不去”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从小就明白的道理,但在电子书盛行的今天,我们多久没有感受铅笔在纸页上滑动的触觉了?所以,当我们打开一本书时,也一定要记得拿起桌上的笔。

  更进一步地,如何做笔记也有技巧。停下来大段大段地记很耽误时间,怎样能够让这一过程尽可能快又准确呢?这便是阅读的第二步:做引得,即索引式的笔记。在一本书最后的空白页,记录着赵老师写下的非常精炼的短语或关键词以及相对应的页码,这或是赵老师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心得的地方,或是她认为有误的说法,或是与自己研究相关的内容。这些文字,代表着这本书对于赵老师此次阅读的价值。“引得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记下来什么东西在多少页,然后回得去、找得着就行”。这样下来,我们通过划线标记“找得到”,又通过引得笔记“回得去”,基本上能够称为“学会读书”了。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最后一步做长编,这是对研究人文学科的同学们提出的更高要求。司马光有一篇文章叫做《答范梦得书》,范梦得是为司马光修书的助手。在这篇书信中,司马光教他如何搜集和处理材料,如何开展修书工作,这既是读书之法,也是作文之道,对如今我们阅读方法的学习很有启发性。

  如今我们看到赵老师在中央电视台、视频网络平台进行文化普及工作,向大众讲述中国宋代历史。其实,赵老师第一次上电视是非常不情愿的,最初去《百家讲坛》试镜时,她生怕别人发现自己上电视、做知识普及。作为北大历史系教授,在头顶光环的同时也被赋予了压力。赵老师若是去某地做讲座,她并不会在朋友圈里发讲座消息进行宣传,往往是到了讲座结束后才告知朋友们。对此,赵老师自我解嘲说:“我是一个拿着隐身草招摇过市的人”。

  但是,有一句话打动了她,一位编辑说“知识是要分享的”。赵老师非常同意这一说法,她在思考,象牙塔中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她所认可的历史学者的价值在哪儿呢?

  她认为,作为历史学者,是代表族群探索有关过去这一知识领域的人。更重要的是,学者获得知识并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要分享。专业研究者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族群,特别是年轻一代,永远在接受错误的观念、陈旧的知识、满拧的逻辑。学者们要分享研究出来的正确内容,那种满足于象牙塔中“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研究,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再有,知识是有分层的,有一些内容确实是大众比较难以达到的高度,探求历史学的门槛也很高。赵老师进行文化普及,就是尽力将这些高深的学问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在一个比较接近科学理性的历史学的思维范式下,分享历史知识,在逻辑正确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人明白中国历史。这是她作为历史学者的责任,她说:“当然我不是说所有人都去做,可是我觉得这个群体得有人做。”

  她便是主动担起这份责任的人。对于如何讲好,赵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作为已经了解、掌握这份知识的学者,更需要俯下身去,知晓大众的想法并接纳它。进行文化普及,始终要有服务意识。

  李兆基人文学苑在未名湖附近,周围郁郁葱葱的是一簇簇花木,俨然是一方安静的天地。在这里,人文学科的老师们在阅读、思考、探索,在书籍中继往圣之绝学,澈见千古之心。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寇准、司马光等历史人物。出版有《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大宋之变,1063—1086》《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等作品。主修宋史,在官僚制度、官僚生态、社会生活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对晚唐至北宋军事、政治、社会生活,以及对制度中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制度与人群的互动关系关注密切。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热点|血亏请客2036元!张大龙被钱佳介绍“相亲对象”因自爆嫖C惨遭拉黑!

下一篇:元朝北京地区民族医学史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哪些深刻影响?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