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北京胡同之“最”隐藏着无数传奇历史

2023-04-12 14:00分类: 北京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北京市西城区胡同院落的标志性古建筑,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砖古塔,建于元代,砖塔胡同因此得名。(蒋晨明

  在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在当时的大都有29条胡同,而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这就是砖塔胡同。作为大都唯一有记载、有实体的胡同,砖塔胡同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与人文景观,是唯一流传下来的元代胡同之称,是北京胡同的根,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北京胡同历史的活化石。

  清道光十八年(1838),由于家事纠纷,清代著名的女词人顾太清先后移居于西城的养与砖塔胡同。对这段生活,顾太清刻骨铭心。她在一首诗题中说:“自先夫子薨逝后,意不为诗。冬窗检点遗稿,卷中诗多唱和,触目感怀,结习难忘。遂赋数字,非敢有所怨,聊记予之不幸也,兼示钊初两儿。”

  1923年8月2日,鲁迅迁居砖塔胡同61号(今84号)。在这里,鲁迅居住了近10个月,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祝福》《幸福的家庭》等。

  同样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张恨水,也居住在砖塔胡同。1946年2月,张恨水买下了一所有30多间房子的大宅,正门在北沟沿,后门在砖塔胡同西口。1949年5月张恨水突发脑溢血,不能写作了,失掉了经济来源,不得不卖掉北沟沿的大宅,迁到砖塔胡同43号一所小院,直至病故。

  提起有700多年历史的史家胡同,很多人唯一的印象就是那所著名的小学——史家小学。其实,百余年来,这条胡同名人荟萃。胡同里那一扇扇紧闭的大门,隐藏着不知多少近代历史文化故事。

  清代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条仅700米长的小胡同里,居住过众多的历史人物,也发生过重要的历史事件,号称“一条胡同,半个中国”。

  史家胡同59号曾是抗清名将史可法祠堂旧址,清代在此建起“左翼宗学”,当时只招收八旗左翼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子弟入学。1905年改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1910年改为“左翼八旗中学堂”,1912年又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现改为史家小学低年级部。

  24号院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是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宅,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徐志摩、胡适、林徽因等画家名流经常在此聚会,泰戈尔也曾到此一游……晚年的凌叔华将宅子捐出,如今,24号院已化身北京首个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

  辛亥元勋孙武是武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他从1912年起曾租住在史家胡同22号(老门牌),1939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平。时任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傅作义将军于1946年住进史家胡同23号,傅作义将军就在这里作出明智的抉择,实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1958年,傅作义一家搬离史家胡同23号,继而搬进来的是到京赴任林业部长的刘文辉。

  新中国成立后,、、李井泉、荣毅仁、章士钊、乔冠华、于光远等曾居住在这条胡同里。臧克家、艾青、草明、杨朔等诗人、作家曾在这里居住和创作。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初建时的院部办公地点设在胡同56号(今20号院),曹禺、李伯钊、焦菊隐、欧阳山尊等,都曾在这个大院里办公。老舍先生创作的《龙须沟》剧本的二度创造艺术工程正是从56号大院里启动的。53号院的好园宾馆曾是全国妇联办公地,留下了帅孟奇、、康克清等人的身影。1953年夏天,《大公报》购买了胡同24号两所院落,社长王芸生和报社全体员工都搬到这里。

  北京城内现存的胡同中,像史家胡同这样曾居住过著名历史人物,并遗留下历史事件印迹的胡同有很多,而史家胡同尤其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知识界的重视,那是因为1909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在史家胡同设立了游美学务处,专门选派学生留学美国。从“游美学务处”又派生出游美肄业馆,而这个肄业馆正是清华学堂的前身。

  提起北京胡同,很多人的印象便是灰墙青瓦,古院民居。然而,作为北京城里最长的一条胡同,东交民巷却有着规模较大、数量众多的西洋建筑群,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刻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

  东交民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部,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止广场东侧路,全长大约1.6公里,如果加上西交民巷便足有3公里之长。

  明朝永乐年间,东交民巷开始成为中央衙署聚集地。后来,清政府又为其增添了对外交往中心的职能。清朝雍正年间,位于此地的俄罗斯馆正式成为专用,开启了在东交民巷内设立一国使者专属驻地的先河。

  1900年义和团起事,在北京首攻的目标就是东交民巷。6月21日,义和团助清军围攻东交民巷街区,前后共56天。8月14日,八国联军攻破了北京,解围了东交民巷。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匆匆“西狩”,史称“庚子国变”。

  “然而,真正为东交民巷带来转折的,是1901年签署的《辛丑条约》。”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馆员董良介绍说,“条约规定,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自此,各国除了扩建使馆外,还设立邮局、银行、饭店、官邸等机构,开始了“国中之国”的历史。

  步入民国后,东交民巷使馆区仍然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段祺瑞掌权、末代皇帝出宫等等,每次重大事件的始作俑者都要尽力获得东交民巷街区某国使馆的支持或默许。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奥两国撤销了在东交民巷的驻军,俄国兵营则在苏联成立后自动撤销。1919年5月4日,为抗议巴黎和会对我国的不公正待遇,愤怒的学生来到东交民巷使馆区请愿遭到拒绝,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大幕。

  在北京西城区中部,从闹市口大街自南向北,然后左拐进新文化街,只要一直走到头,就能看到有个胡同,它,就是“鲍家街”。不过,在明朝那会儿,这条巷子不叫街,也不是鲍家的,而称为“包头胡同”。这条胡同北起笔管胡同的南口,南到太平湖东里的北口,长度总共不到500米,但胡同里坐落着末代皇帝溥仪的出生地——醇亲王府,以及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

  1914年,中华大学将醇亲王府南府租下来,用以开展办学,后来又改为了“民国大学”。再后来,醇亲王府南府南部被改建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北部则被金融街街道社区教育学校和金融街少年宫占用。

  除了醇亲王府和中央音乐学院外,鲍家街最为人称道的,却是一支小小的乐队——鲍家街43号。

  1993年11月,这支乐队在门牌号为“鲍家街43号”的建筑里成立,由此直接取名为鲍家街43号。当时,乐队的成员全部来自于这条胡同的中央音乐学院。而这个43号,便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门牌号。这支乐队发起的领头人和主唱,便是著名歌手汪峰。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支乐队已经在北京小有名气。再后来,乐队解散,汪峰仍然没有放弃演唱,而是创作了更为流行的歌曲。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课后服务”将退出历史舞台?老师率先带头支持北京开始试行

下一篇:北京王府井大街名字的由来与明朝哪位王爷的府邸有关系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