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潘垚天:北京文化的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

2023-04-12 05:11分类: 北京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潘垚天: 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文化与价值观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包括组织文化与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高层管理团队,创新与公司的创业家精神等。

  7月25日,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在京开幕,来自政府部门和文化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知名作家、演艺人士以及基层文化工作者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谱写文旅融合新篇章、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等议题展开交流。

  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推动文化创新赋能美好生活”为年度主题,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作为指导单位,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

  北京文化创新成果如何?传承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又该如何与时代发展同步?近日,北京时间京融智库专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文化与价值观研究中心主任潘垚天博士,从文化的内涵、功能、传承、互鉴、创新以及未来等方面,解读北京文化的积淀、价值和未来。

  潘垚天博士对北京时间京融智库表示,在几千年的积淀中,北京逐渐形成了大气、从容、沉稳以及包容、开放等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导向。而在保持这些内涵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北京市作为全国首都,在“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过程中,其经济、文化、科技等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价值体系。

  “重点是这些新的价值体系如何能与老北京文化的主流体系进一步融合,以及在这种价值观融合的前提下,如何更好让新北京人融入,因为只有这样的融合才能完成文化的第一个功能:内部整合。在此前提下才能再去完成文化的第二个功能:外部适应。” 潘垚天博士表示。

  潘垚天:文化肯定是一群人的事,它不是单个人的事。当一群人在经历过一系列的成功和失败之后,会形成一种倾向性,例如这样做是正确的,那样做总是失败,所以他们就会倾向于正确的做法,这就产生了倾向性的问题。价值观其实就是倾向性,我们将价值观也称作价值导向(value orientation)。

  一群人共享的价值导向,就是共享价值体系,就是文化。这一群人可能是一个民族,是一个部落,是一个社会,也可能是一个城市,都是有可能的。

  说到北京文化,就是指北京这一群人形成的价值体系。提到北京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想到大气、从容、包容、沉稳等多个特点。

  潘垚天:北京这个城市里的人是动态的,但毕竟有一群人在这里待的时间是长的。再从流动性来看,有的外来人他接触到北京文化,受到北京文化的影响,然后接受北京文化,最后融入到其中。当然,也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他离开了,也有些人是不喜欢这个地方的文化,他就离开了。

  这就好比熬制一锅老汤,不断有水分子蒸发,但在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和元素的同时,这些新的内容和元素也会慢慢被同化掉。所以一个城市和这个群体的文化,是一个相对稳定一种状态,会保持基本稳定。

  潘垚天:很显然,在前面这个“熬制”的过程中,文化是在演变的,而这个演变其实就是它的发展过程。那么,文化为什么要发展?这就是我想说的文化的功能。

  我们一般谈文化,往往只谈文化的内容,比如我们谈到北京文化,它有俯瞰历史长河形成的价值观,也有接地气的老北京人“局气”等特点。但文化是有功能的,就是这群人形成这样的文化是要做什么。

  实际上文化的功能是要指导一群人保持团结,以及适应更大的环境要求。在一个群体中有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内部整合就是团结,不让这一群人散开,一旦内部散开就不会成为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会消失不存在了。另外一个问题是外部适应,这是要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特别是抵御一些威胁,比如说其他的种族、组织、国家的威胁,以及饥荒、疾病等各种灾难。文化的基本功能是要完成这两件事。

  以北京来说,这个城市的更大环境就是北京以外的全国以及全世界,它的文化就得适应这些外部环境。因此,我们要研究北京文化,除了感知它的内涵,也要从它的功能上看是否完成内部整合,即内部团结,整个城市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有序;外部适应上要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跟变化,要主动提出计划、采取行动去适应全国以及全世界环境的发展。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对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比如主动抓住全球变化的某种经济发展机遇等。

  潘垚天:内部团结和外部适应这两件事完成的好不好,主要取决于这个城市文化本身的质量。怎么判断?同样也是判断这两件事做的好不好,首先要看北京地区有没有特征鲜明的文化,以及城市具备的一些明确价值导向。其次,要看这些文化内涵和价值导向是不是被大家所认同,当地人是不是都是这么做的。

  然后再向外看这些文化特色它是否适应当前环境对我们的要求。那也许以前是适应的,但在今后20年、50年之后,它还适应吗?那这种适应是怎么适应的?必然会有一些创新冒险、不怕失败的尝试。如果有,那这种成分强度够吗?

  另外一个,就是这种文化的适应和变化指向谁。即是为谁创新、为谁变化的问题,以及是否是为了变化而变化,为了尝试而尝试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尝试而尝试,就没有意义。如果这些尝试和变化,是为了在这个城市里的这群人发展的更好,能够带来更多的价值,那就是有意义的。

  所以总结起来是有4个层面,即强度、适应性、创新性、指向性,这也是我们现在需要考虑以及梳理的问题。

  潘垚天: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要看北京文化的传承情况如何,要先梳理出来老北京文化的底蕴和价值,梳理之后再提炼出它宣扬或者传递的是什么样的价值导向,然后再来说传承的问题。

  从目前现状来看,因为没有系统的梳理,所以北京文化有没有形成一个传承之后的构架体系,或者说它到底形成了什么?还不得而知。

  但人们能明确感觉到传承后的北京文化在以各种状态直接“撞击”你的心灵。比如说去雍和宫,人们看到经过岁月洗礼后的雍和宫,这种文化的结果它会撞击你的心灵。还比如看电影《骆驼祥子》,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它说的也就是儒家文化里的本分。

  潘垚天:不会。中华文化可能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有创新的元素加入,但总体来看,还是围绕咱我们中国人的儒家、法家、佛道和兵家,儒、佛道等思想体系不变的。

  其实文化的内生力量很强,它有自己的一套内生动力,而它的内生动力会决定它慢慢完成一个演化过程。而在它的演化过程中,当你加入一些元素后,这个演化过程可能会稍微加快一点,或者某个方向上稍微有点侧重,或者说稍微全面一点,但不会偏离它的根本。比如北京文化的发展肯定是脱不出中国文化圈的,它只不过是在中国文化的底子上,再表现出一些北京的地方特色来,总的来说还是中国文化的东西,所以它是离不开这个大底色的。

  从一代人与一代人的传承来看,比如00后、甚至是05后,同样也有一些声音对他们能否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表示质疑。但任何一个人的文化,不可能脱离他自己的环境而生出变化来。

  事实是,我们每一代人除了接受家庭教育,还会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意思就是让你最终学会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或者叫角色定位,这个过程你会接受、学习组织文化和社会文化,逐渐融入社会。

  潘垚天:我觉得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可以互相鉴赏,但是很难借鉴。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另一个就是当地人本身的一些特点,这两点决定了文化借鉴往往很难实现。

  但是我也想说,改革开放以来,在北京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们和不断创新的这些企业,在北京这片土地上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对创新的追求,这实际上是北京文化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部分。如果把这部分东西融合到北京文化里面去,同时传播给在北京的其他人,让他们能够感觉到北京文化的这种创新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我们说文化创新,目的也是为了能够适应今后10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和挑战。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能空谈文化创新,需要将文化的创新与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个中心功能结合来看。要从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北京文化发展怎么能够承载这几个功能和更多的发展可能,比如如何从文化的角度让金融、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更好的融入北京的发展。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构筑城市文化新空间 特色园区促北京文化产业发展

下一篇:北京“文化金三角”更应为老城赋能既有老城荣光又有现代美感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