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画卷里的西城什么样? 看看去∽∽

2023-04-10 23:42分类: 北京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近期,由北京市景山公园管理处主办、北京万物有幸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协办、北京天桥演艺区支持的在景山公园观德殿开幕。画展共分三个展厅五大主题,涉及京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勾起了大家的“京城记忆”。有趣的是,在这些画作中,“皇城根下乐趣多”“重彩没骨绘中轴”“天桥胡同记忆”等作品,带有浓郁的西城地域特色和文化印记。本期让我们跟随画家马海方的视角,赏画卷中的西城古韵,寻城市更新背后的文化注脚。

  走进景山公园观德殿正殿,殿正中展示的便是马海方创作的“重彩没骨绘中轴”系列五条屏作品。一屏一景,分别展现了中轴线上天桥、四面钟、前门、天坛等五处文化地标之一隅,而天桥和四面钟都在西城。画卷以没骨笔法绘出老北京独有的韵味,将人与景尽收绢素,融合在了这一方天地之中。

  马海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的作品生动再现了老北京人的生活小景。这一系列作品的第一张图名为“天桥桥畔耍中幡”,画中民间艺人们在天桥旁亮出了耍中幡的绝活儿,引得行人纷纷驻足观看。马海方说:“天桥是过去民间艺人‘求生存’的地方,我小时候就知道有一个叫宝三儿的耍中幡耍得好,这个绝技所体现的风土人情和天桥美景交相辉映。”此系列的第三幅图也与天桥有关,画中老天桥的标志性建筑——欧式风格的四面钟下,春花簇簇,不少人驻足聆听老艺人的二胡表演,人物形形色色,情态各异。一位位小人物,一幅幅小场景,一处处小趣味,将老北京的历史文化融入烟火气中,让人咂摸回味。

  马海方说:“要画中轴线上的老北京风貌,天桥是绕不过去的。人家一问哪儿最有老北京生活特色,那就是天桥。”天桥是很多人儿时记忆中最热闹、最好玩的去处。提起天桥,还会勾起许多记忆:耍幡的宝三儿,玩杠子的“云里飞”,拉洋片的“大金牙”,说相声的焦德海,还有各式各样的北京小吃,稀奇古怪的旧货玩意儿……如果要问:为什么天桥文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这么大的魅力?那是因为天桥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摇篮,曾是北京诸般艺人荟萃之地,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无所不包。自清朝末年开始,半个多世纪的光景中,相继在天桥卖艺的形形色色的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人。天桥已经成了一个符号,象征着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光阴流转,天桥也有着一部兴衰史,曾饱经沧桑,几度变迁。1934年出于拓宽道路之需,天桥被拆除,天桥地区开始了没有“桥”的历史,背负了“有名无实”的诟病将近80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老天桥的民间艺人被吸收进了专业的文艺院团,天桥文化自此衰落。老天桥成了老北京人心头解不开的情结。

  为了点亮历史景观,恢复中轴线年,北京开展了大规模文物腾退、街区生态重塑,启动恢复了天桥地区的“桥”景观,并在老天桥市场原址上建成了天桥市民文化广场。现在若是沿中轴路一路向南,远远便能看见画中广场上白色的四面钟,这座建于1915年的天桥标志性建筑,在拆除了50多年以后,在天桥市民文化广场焕发新生。“八大怪”、耍中幡、鼓词、评书……这些传统演艺项目,也重聚四面钟下,深入城市肌理的历史文脉,重新焕发底蕴。

  作为宣南地区的重要名片,这座守住了老传统的新天桥,带着有温度的老城记忆走来,留住了老北京人心中的念想儿,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越擦越亮。

  在东配殿展区里,放着几张不太起眼的写实系列画,画的是老北京胡同,过去胡同里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如果您对天桥一带较熟悉,就会发现马老师画的这几幅画,分别是福昌里胡同、赵锥子胡同和小喇叭胡同。

  这天,马海方带着荣宝斋画院的学员们,正在展厅现场为游客进行解说。在说到胡同系列画的创作灵感时,马海方感慨颇深,“胡同是咱老北京的特有景观,作为北京人,我对胡同感情很深,就把胡同也‘搬’进了展厅。现在老城更新改造,老胡同是改造的一部分,我想通过画笔留住胡同记忆,见证城区变迁。”

  马海方画里的老北京胡同有着浓重的写意色彩。赵锥子胡同两侧高高架起的电线杂乱无章,道路拥挤,房屋破败。福昌里胡同里,断壁上被圈起来的“拆”字格外醒目,画的下方还有一段题字:“胡同里的两根上百年的木质电线杆看出,这里是典型的‘七二胡同’……”。小喇叭胡同画作则采用的是俯瞰视角,较前两个胡同相比,这个胡同整洁许多,平房高低错落,通往胡同深处的小道愈来愈窄,将“北京最窄的胡同”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西城区早期胡同状况,在马海方画笔下深度还原。

  这几年,改变正在悄然发生。天桥地区在老城更新上持续发力,依托完好的老城胡同肌理与中轴路沿线历史,在街区更新中不断探索,对片区特色街区、胡同、院落进行改造升级。

  2018年,天桥演艺区紧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开展区域疏解整治提升工作,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围绕“共生的天桥”开展学术共生、艺术共生等主题探索。2019年,提出“天桥艺巢”计划,利用已腾退项目打造艺术工作室、人才公寓及配套空间。2020年——2022年,依托“天桥艺巢”计划,对重点街区和胡同进行环境提升,持续对可利用空间开展改造及业态提升。重点打造彰显天桥文化特色的精品服务示范街区和艺术生态胡同,构建天桥传统文化与当代创新文化相交融的民生服务和艺术生态相结合的小微博物馆群,打造“数字科技+艺术”的消费新场景,形成中轴文化天桥区域特色探访地。

  2022年,赵锥子胡同24号院经过改造,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微妙艺术馆”。古色古香的庭院设计,错落有致的花草组合,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处胡同大杂院。留学路社区党委书记王玉华告诉记者,从腾退、整修到如今的艺术空间,赵锥子胡同24号院用了近五年。小喇叭胡同近年来也更新迅速,2020年通过了全市第二批背街小巷验收,曾经的四合院成为了马海方的艺术馆兼工作室。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在这抚琴、品茶、作画,可享受恬静宁谧。

  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北京人,规矩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句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都不懂。”因此,北京人讲究从小就要立规矩。早年间,家里就是揭不开锅,这些个礼儿面儿不能忘。西城区作为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地和800多年的建都地,是民俗文化、仕子文化、宗教文化等高度融合的中心区域,很多约定俗成的民间习俗、百姓礼仪、日常规矩更是从这里起源并传承至今。

  在马海方的工作室书架上,就有一本名叫《中国人的规矩》插画书,单是赭红色的图书封面就十分引人入胜,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种各样的“规矩”:站立不能倚门框、不能反手给客人倒茶、走路要长者先行……这本插画书是2021年出版的礼仪风俗类书籍,由“京味儿作家”刘一达负责撰写文字,马海方根据内容进行插画创作,为全书配了37幅插图,囊括了起居、会客、交际、礼节、打扮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五个篇章。

  马海方坐在书架旁,拿起《中国人的规矩》,饶有兴致地给记者讲了起来。“老北京人说话做事讲究礼数,要说怎么讲究?答案就藏在这些‘规矩’里。比如说,甭管您是谁,过北京人家的门槛,谁都不能踩槛,这是老北京早就有的规矩。还有,走道要有走道的样儿,应该挺胸抬头,大步流星,不能东张西望……”

  马海方介绍,他与刘一达是几十年老友,此次马海方为《中国人的规矩》绘插图,也是二人一拍即合的默契。“给这本书绘图,讲究的是情景再现,并且要通俗易懂,让人一看就明白。”马海方说,几十年来,二人一直致力于传承老北京民间文化,一人用文字,一人用画笔,共同留住老北京的文化印记。

  在此次马海方书画展里,共选取了书里的18幅经典插画作为展出作品,3幅为一组,设在西配殿展厅。

  4月4日上午阴雨连绵,观德殿的游客们依然热情不减,很多人都关注到了这组妙趣横生的“规矩图”,把画上的题字念出了声,三三两两探讨起来。10岁的李依和妈妈一起来观展,她看到一幅画上,好几个孩子围着爸爸,场景非常和睦,旁边的题字写道“疼老疙瘩”。这让她很疑惑,便问道:“妈妈,什么叫‘疼老疙瘩’?”妈妈耐心地讲了起来:“‘老疙瘩’是咱北京的土话,以前指的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如果在咱家就是指你。但是,爸爸妈妈对最小的孩子不能过分宠爱,会被惯坏的。”一听这话,李依“扑哧”一声笑了。

  在画展上,还有一幅“奇妙”的作品,吸引了许多年轻男女前来打卡拍照,临走时,大家还不忘购买一张这幅作品衍生出来的文创明信片——《雪夜情话多》。

  《雪夜情话多》是此次展览作品中唯一一幅爱情主题的画作,描绘的是北京冬天的雪夜。“走进”画作,胡同里的主色是灰白的,参差的槐树、柳树、枣树都干巴巴地伫立在那里,看似没有生机的胡同深处,有一对青年男女难舍难分,似乎在说着悄悄话,女孩身上的红色棉衣在素雪的背景下,格外漂亮,男孩戴着标志性雷锋帽。青年男女的出现给胡同带来了生气。

  马海方告诉记者,这幅作品画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的知青情侣,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专属浪漫。

  令人惊喜的是,《雪夜情话多》受关注程度远超预料,很多人在画前打卡、拍照,购买同名明信片。不仅如此,一则故事的发生,让这幅画又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主办方告诉记者,最近几天,主办方一直在帮着寻人。原来,一位小伙子观展后,购买了《雪夜情话多》同名明信片,并将明信片送给了在观展过程中萍水相逢的一位姑娘。当天姑娘有急事匆匆离开,在回家的高铁上,姑娘再次拿出这张明信片,突然萌生了要找到送明信片的小伙子的想法,于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找到主办方,希望能帮着寻找。

  如今,马海方团队已经开发了明信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希望通过这些文创产品传播北京乡土文化。

  艺源天桥,艺起生活。天桥区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艺形式与生活的结合,是天桥文创灵感的无尽源泉。天桥美院儿、小微博物馆群等吸引了许多文创机构在天桥区域落地生根,在胡同肌理中茁壮生长,用各自的艺术形式阐述天桥魅力。与此同时,天桥艺术中心也挖掘地域优势,推出“天桥”系列文创,并融入热点剧目和主题文化活动,让天桥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契合,焕发新的活力。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2023北京书市将于4月14日开幕

下一篇:北京的精神文明和旅游文化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