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速览丨冬奥遗产、乡村旅游、黄冈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北京2022年冬奥会圆满落下帷幕,冬残奥会激战正酣。“双奥之城”北京的后冬奥时代正在开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从国家层面对保护好、开发好和利用好冬奥遗产提出了明确要求。
进入后冬奥时代,做好冬奥会遗产的保护利用,为世界奥运遗产管理贡献北京方案和中国智慧,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值得重视。
一是引导公众全面系统地认识奥运遗产,加快建立遗产保护和利用资源名录,形成完整、细致、可持续的遗产管理和应用评估体系。
事实上,随着“奥运遗产”概念内涵的不断扩充,其内容已经包含了“所有因举办奥运会和体育赛事而对人民、城市和地区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产生或加速其发展的、可见和不可见的长期正面效益”。
整体而言,只有全面认识冬奥会遗产“有什么”,才能进一步明确“如何用”。当前,各参与单位仍需进一步摸清冬奥遗产家底,做好赛事遗产梳理和移交工作,确保更多的民众从冬奥遗产中持续受益。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冬奥会遗产创新开发更具体验性、更加多样化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加速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文创产业集聚高地。
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关键是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期待为出发点,顺应当前文化和旅游消费加速向品质化、多元化、体验化、数智化升级的趋势,推动文化和旅游产品创新供给和提升供需适配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首先,要凝练北京冬奥文化的内核与精髓,用全球视野来挖掘和审视遗产的普遍价值,清晰保护利用的主题与主线,突出北京冬奥文化的全球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次,要以奥运竞赛场馆为核心载体,推进其与新科技、新业态、新要素的融合,营造出更多高颜值、可参与、强共鸣的文化和旅游新场景。例如以广受媒体关注的三高炉、滑雪大跳台等网红打卡点为引擎,推动首钢园与永定河、京西古道等地联合共建,共同打造富有文化底蕴和时代风采的世界级旅游景区。
再次,要充分发挥北京文创人才集聚的优势,推动遗产资源的创意转化,争取打造更多像“冰墩墩”一样的“爆款”文创产品,同时积极开展主题性影视与艺术创作,创造出一批具有可持续开发价值的超级文旅IP,发展遗产文创经济与衍生经济。
三是深入推动奥运愿景和精神融入首都城市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用奥运故事讲好北京故事和中国故事,推动世界文明互鉴互通,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文化交流、交锋与碰撞日趋频繁,提升中华文化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扩大文化全球影响与价值认同更显重要。作为大国首都和“双奥之城”, 用好冬奥会遗产,需要有更新的思维、更大的格局和更高的境界。
要立足国家形象首要窗口的责任担当,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愿景与北京城市精神结合,融入城市经济社会人文建设的各方面,在社会上形成勇于拼搏、成就自我、为国贡献的奋斗热潮,向世界展示首善之都新面貌、美丽中国新形象。
要紧紧抓住“一起向未来”这句极具和合精神与时代价值的主题口号,讲述好团结、友爱、互助的感人故事,弘扬冬奥期间汇聚起的团结与合作之光,向世界阐释和宣扬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与美好愿望。
要依托现有场馆场地资源,继续推动“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等大型节庆会展活动,并积极策划或承接冰雪运动主题的世界级体育赛事,打造凝练共同价值、促进世界团结的战略交流平台,以体育为媒,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世界开辟光明美好的未来。
一场冬奥会并不只是竞技场上的比拼,通过举办奥运会,创造丰厚的奥运遗产,为广大民众带来长期收益,带动主办城市和地区可持续发展,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重要目标。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等部署。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在当前背景下,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要在以下六方面着力。
一是要做好休闲度假文章。休闲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事实上,乡村旅游从一开始就是在市民休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强调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是从构建现代乡村旅游体系角度来说的,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设施、场景和环境,开发更多文化、体育等时尚项目,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化体验。
二是要做好美好生活文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旅游发展强调原生态,但不能认为原生态就是什么都不能动,原生态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去芜存菁,凸显乡村最美好的本真,以此来满足旅游者的品质化需要。同时,随着农民旅游市场的兴起,乡村旅游发展还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游憩需要。
三是要做好共同富裕文章。乡村旅游过去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乡村旅游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通过乡村旅游发展让当地整体富起来。不仅仅是从旅游接待中获取收入,更重要的是将当地的产业带动起来。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于提高名气、带来人气、改善软硬环境,能够为当地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要鼓励当地居民的参与。让当地居民从旅游发展中受益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今天的乡村旅游发展,比以往更加需要专业志愿者的介入、能人的带动和政府的系统支持。
四是要做好绿色发展文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乡村旅游最吸引人的就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旅游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避免无序开发、盲目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旅游设施建设要适度,少硬化,尽量利用存量房屋开展旅游接待。旅游景观建设用地要多在废弃地、边角地、“四荒地”上想办法。旅游经营行为要严格把好环保关,控制对水体、空气等有较大污染的水上游乐、烧烤等活动,倡导旅游者文明出行,节约用餐。
五是要做好文旅融合文章。乡村地区保留了丰富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是吸引游客的另一重要资源。要结合特色民族村寨保护、“拯救老屋行动”等,加强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鼓励建设特色民宿。要结合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特别是要积极挖掘整理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民间节事、传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要在继承中大力创新,如将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以及现代节事等纳入乡村旅游文娱体验当中。
六是要做好科技支撑文章。传统文化保护和科技创新并不矛盾,恰恰相反,乡村旅游发展更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将更多旅游者引进来,让他们得到更好的体验,将更多农产品销售出去,充分发挥乡村地区绿水青山的价值。要结合国家正在推进的“数商兴农”、数字乡村试点等行动,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近年来很多关于乡村生活的短视频、直播等受到追捧,这也为乡村旅游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乡村地区空间广阔,乡村旅游业态丰富,科技创新大有可为。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市场逐渐扩大。在推进当地脱贫攻坚、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方面,乡村旅游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要继续多措并举,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让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到黄冈,可访将帅故里、品东坡文化,亦可赏天堂美景、看麻城杜鹃,还能听黄梅曲艺、享蕲艾养生……虎年春节假期,黄冈七天实现旅游总收入10.94亿元,位居全省第三,迈入湖北旅游第一方阵。
据悉,黄冈的文旅亮点,可提炼为“六张名片”: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璀璨夺目的名人文化、享誉世界的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久负盛名的非遗文化,以及绚丽多彩的生态文化。
黄冈现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遗47项。作为戏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黄冈现有黄梅戏、楚剧、罗田东腔戏、麻城东路花鼓戏、武穴文曲戏和英山采茶戏6个地方剧种。
世界地质公园——大别山在黄冈绵延数百里,形成了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景观。此外,黄冈还有数量众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标产品。
黄冈区位交通优越,到武汉乘城铁只要20多分钟,自驾到武汉主城区1小时之内。境内依傍一条黄金水道,紧邻两座机场,贯通六条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纵横八条高速公路。一年四季到黄冈,春可看山花烂漫,夏可玩激情漂流,秋可赏层林尽染,冬可享温泉滑雪。
2021年,黄冈全市共接待游客418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5.2亿元。到黄冈的游客,省内居民占了70%以上,省内游客又有80%来自武汉。虎年春节假期,黄冈接待游客128万人次,七天旅游总收入10.94亿元。
黄冈文旅的跨越式发展,和始终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息息相关。近年来,黄冈通过统筹布局,全力推动全市文化旅游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
一切从游客需求出发,黄冈完善了旅游厕所、旅游标识、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提升了服务效能,建成“黄冈文旅云”数字化平台,健全保障机制,加大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目前,黄冈有红色革命文物652处,数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此外,黄冈拥有国家A级景区78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文化旅游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业态融合如火如荼。
大别山水,人文黄冈,黄冈旅游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坚持。黄冈发挥资源优势,活化利用旅游资源;以需求为导向,促进文旅服务提质增效;坚持转型升级,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