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魅力与2008奥运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最近,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王放编写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魅力――北京文化与北京精神新论》满怀激情,用大量的北京历史文化素材、观点,说明北京充满魅力。
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我们提出一个口号:“世界给北京一个机会,北京给世界一个惊喜”。2001年7月13日,世界给了北京一次机会,北京能给世界一个什么样的惊喜?我想,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物质准备,还要有热情周到的服务,更重要的还要有北京的文化、北京的精神展示。
北京的魅力在那里?王东、王放在《北京魅力》一书中已经讲述得非常清楚,而且内涵丰富。从我个人研究体会,还应该突出北京包容、和谐、中正、和平的文化魅力。
首先,北京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中华各种文化的集结点。这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确定的。北京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山林文化,以及东南沿海文化的汇集点。历史上,北京民族交往频繁,经济社会文化发达,是中华民族最集中和最典型的散杂聚居区。由此,北京文化丰富多彩。北京文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不拒绝外来文化。早在明末清初,就有北京文化通过商人、传教士传入欧洲,就有西洋文化传入北京;18世纪,也就是中国清朝乾隆年间,在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就修建了西洋楼和大水法。北京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外来文化吸收、提高、发扬光大。这个过程有专家做过生动比喻,就像酿酒,经过醇化。还有专家指出,北京城就像一座大熔炉,各种文化到北京都要经过这座城市的检验和提升,清朝中叶进京的“徽班”是典型的民间文艺演出,经北京这座都市的醇化、提升,变成了地道的京剧,山东饭庄传来的烤鸭,变成了地道的北京烤鸭,西域的地毯变成了北京地毯,就连杭州西湖的美景也变成了北京的“三山五园”。清史专家戴逸在描述宣南文化时也有同感。他说,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南来北往的举子,住在宣南各会馆,带来的是各地文化,甚至包括口音和方言,饮食和穿戴,在京师这个大熔炉,经过锤炼和提高,成为京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又被举子们带回各地,从而完成了北京文化海纳百川又辐射全国的作用。这种作用既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又是包容文化的生动展现。
“和谐”是北京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东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最神奇和最具魅力的文化。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研究北京城市文化的专家都惊奇发现,世界五大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北京聚集,但是相对和谐。例如,荷兰学者施舟仁(译音)早就注意到,作为古代东方的大都市――元大都,城内各种宗教场所并存,而且神职人员之间和平相处,与西方一些城市中的宗教矛盾以及引发的战争相比较,元大都城和明清北京城却是另一番景色,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和谐”文化的魅力。无独有偶,北京市佛协在研究“宣南文化”时,惊奇地发现,在北京宣南地区,以北京建城纪念柱为中心的咫尺范围中,聚集着五大宗教的众多著名活动场所。这些场所有佛教的天宁寺、法源寺、长椿寺;有道教的白云观;有基督教珠市口教堂;有天主教宣武门教堂(俗称“南堂”);有伊斯兰教牛街礼拜寺等。这种“宗教文化区”的现象在世界大城市中也是罕见的,充分体现了东方和谐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北京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
北京的和谐还体现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现象上,元大都以后的北京文化就非常明显。元代给我们留下了一处非常宝贵的文化遗存,即居庸关云台。云台用大理石建造,上面雕刻有精美的佛像和图案。其中,门洞内用六种文字刻的经文在世界文化遗产中都是极为罕见的。这六种文字分别为梵文、八思巴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西夏文和汉文。在这当中,西夏文又是非常少见的。六种文字刻在一起,表明从元大都开始,北京多民族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而六种文字集中刻在由元大都城到西北的重要关口,也就是必经的道路上,表明大都城内的统治阶级在“和”的文化理念下,对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视。
今日的北京城原于元代大都城。大都城的特色是先有规划而后建成。大都城是怎样规划的,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规划的,讲究中正、阴阳、对称。中正,是天地间一种大气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典型特征。中正,就是城市中心明显,左右对称。在大都城和明清北京城市中间有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把城市分成左右,分成阴阳。而且,顺着中华传统文化脉络,左为阳,右为阴;左为文,右为武;左为仁,右为义;左为春,右为秋;左为日,右为月;左为凸,右为凹;等等;无一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正是元大都城的中正,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街道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方位,同时奠基了北京城棋盘式城市肌理。正像美国建筑学家培根赞美的“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
中正还是一种文化理念,一种精神。这种文化理念或精神就是讲究事物“不偏为中”,做人和做事要公正,公正就是端正,坚持原则,按客观规律办事;北京人办事讲究光明正大,正气凛然。
“和平”是讲北京人心地善良和对平静生活的美好追求。北京人追求宁静的生活,反对暴力和战争。北京老人爱讲,北京城是块风水宝地,战争一到北京城就停止了。这里面既有历史上的一些巧合,也反映出北京人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尽管北京城历史上多次遭受过洗劫,但是北京人化腐朽为神奇,用宽阔的胸怀、善良的心地对待一切困难、劫难,甚至包括痛苦和牺牲。在北京中山公园有一座石牌坊。这座牌坊源起是在1900年,北京出现了义和团活动,各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保护在北京城的利益和使馆区,调兵进城,对清政府进行恫吓,对老百姓进行屠杀,引起北京人的反抗。6月20日上午,当德国公使克林德乘车经过东单牌楼西总布胡同向北京人挑衅时,被中国清军军官恩海击毙。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帝国主义列强不仅要求清政府将恩海交给德国使馆,把他当作祭品残酷地杀害了,还进一步要求清政府在击毙克林德的马路上修建一座大理石牌坊,用英文、拉丁文、法文、中文刻上中国皇帝(光绪)的道歉上谕,把耻辱铭刻在北京人的脸面上。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北京各界人士强烈要求拆除这座牌楼。于是在1919年牌楼被移到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正门内。到1952年这座牌楼要为人民服务,就要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这个新的文化内涵就是北京人对和平的追求。于是,由郭沫若亲笔题写了四个大字“保卫和平”被铭刻在石牌坊上。这座牌坊已经成为“保卫和平坊”。
说到北京文化与2008奥运,还有一个话题值得注意,那就是北京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融。2008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必将是一次中西文化的碰撞,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盛会。何谓交流?交流是双向的。如果只有奥林匹克文化的普及,没有北京文化的呼应,那就不是交流。事实将证明,文化的交流将是北京奥运会最丰厚的遗产,是北京“人文奥运”的主旋律。为此,我们要反问一句,北京文化是否作好了交流的准备?《魅力北京》的推出,是非常值得庆贺的。而且,应该有更多的研究北京文化、展示北京魅力的成果问世。
小体量网剧《夏花》毫无预兆地火了一把,唤醒许多观众的青春记忆。剧中女主大胆又直白地像男主表露心意,这种“女追男”的别样爱情模式不仅展现了当代女性的独立勇敢,又传递出乐观积极的信号,让观众审视内心的情感需求,带来一种全新的观剧体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