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距今600年“”原本另有“名字”?其实明朝的叫法更霸气

2023-04-20 18:40分类: 北京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想必经常看清宫剧的观众都注意到在皇宫中有很多地方都是“双语”的,其中汉字是必不可少的,而另一种语言——满文,自然就是源于清朝统治者满族人的身份,满人统治中原王朝,为了不像元朝一样激起汉人的强力抵抗,他们希望达到“满汉一家人”的效果来稳定江山,所以当满人入主中原后,清宫中的牌匾大多都是汉字和满文两种并列。

  不过如果你现在去逛故宫的话,就会发现大多数的牌匾上是只有汉字的,只有一些内廷宫殿上的牌匾才有满汉双文,其实那是因为当年袁世凯入主紫禁城的时候,下令让人挖掉牌匾上的满文,自称为王的汉人自然不愿意看到象征着满族统治者的标志,但考虑到当时溥仪还住在内廷,这才没有管内廷的牌匾。

  就拿“”来说,当时牌匾上甚至三种语言并列,除去满汉两文,还有和满族关系更为亲厚的蒙古族,所以在满蒙关系亲近的时候,皇帝下令将蒙古文也加到了牌匾上。的牌匾被反复修改,最初是在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建的,1420年竣工,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当时还叫“承天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沿用唐代皇城正门旧称“承天门”,“承天”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这也是明朝统治者所希望的。

  天顺元年(1456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焚毁,成化元年(1465年),承天门重建,虽然还是原来的设计者,但这次重建由原来的牌坊式改建成了宫殿式,相比以前的豪华隆重了很多,承天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是当时北京城里最大、最高的一座门楼。只可惜在李自成攻入京城后,承天门也被毁掉,虽然次年重建了,但只是略微收拾了下废墟而已,完全没有当年的大气精致。

  之后便是顺治时期的大规模整修,此后康熙期间也曾两次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作为皇城的正门,这座汇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的只比以前更加威严庄重,气势宏大。

  虽相关载中均为“承天门” 但牌匾上却为“承天之门”,这是因为史官记载时喜欢去掉突兀的“之”,这样的名称一直沿用到顺治皇帝,顺治八年,朝廷下令大规模整修皇宫和皇城,其中就有“承天之门”,除了整修木牌坊之外,还修改了此门的名字,改为“天安之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天”还是与先前的寓意一样,但“安”之一字也表现了清朝皇帝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长治久安,除了此门,还有其他方位的许多门也被改为含有“安”字,比如“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

  自此,“承天之门”被改为“天安之门”,牌匾上的满文也是从“天安之门”翻译而来,同时书中记载也便成为了“”,此时有三种语言的牌匾上未免就显得有些拥挤了。后来可能因为一些政治原因或者其他原因,蒙古文从牌匾上被去掉了,而“天安之门”的字体也改为楷书,还改为了“”,这样一来,牌匾上就显得宽敞大了,字体也被放大了近一倍,字体宽度从二十厘米增加到三十八厘米。

  此后,“”一直被多任清朝皇帝沿用,直到风云跌宕的近代,清廷在中外势力夹杂下显得愈发飘摇势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袁世凯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这才清宫中的许多满文踪迹被剔除掉,的牌匾上最终只剩了汉字的“”。只可惜在经历过近代战争硝烟的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威严庄重,但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意义,解放战争结束后,再次被大整修,以宣告新时代的到来。

  1949年10月1日那天,毛主席和各界领导一同登上了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对这处历史遗迹的修缮从未停止过,因为经历了几百年的木制结构的已有多处隐患,所以政府最终做出了拆除旧楼的决定,要按照原来的规模和形制重建一座“”,还引入了现代设施以保证城楼的安全。

  如今的上悬挂着中国国徽,这几十年间国徽也换过了好几代,作为历史的见证,无论是刻有“”字样的牌匾,还是国徽,它们都值得被国家珍藏。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名人名家百科-中国名人焦点网

下一篇:他是北宋名人堪称一代奸臣但更是治世能臣!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