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独有剧种传承京韵典范 北京曲剧《茶馆》重塑老舍经典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9月14日至18日,根据老舍先生原著改编的北京曲剧复排大戏《茶馆》在天桥剧场连演五场。喜爱老舍先生剧作的观众可以再次领略由北京独有剧种——北京曲剧演绎的精彩大戏。
北京曲剧《茶馆》讲述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苦心经营的茶馆兴旺发达,他八方应酬,改良革新,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黑暗社会所吞没。
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将许多人物高度地浓缩在茶馆之中,分别向观众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的历史变迁,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讲述了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本剧导演顾威表示,北京曲剧是真正的北京独有剧种,在演绎讲述北京人物,讲好北京故事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此次复排,将进一步做精、做好艺术创作工作,通过北京曲剧的艺术张力,讲好北京故事,打造北京传统文化的“金名片”。
北京曲剧,原称曲艺剧,由单弦牌子曲及北方民间曲调发展而来,是唯一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诞生并发展的地方戏曲剧种。北京曲剧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由魏喜奎为代表的一代曲艺名家创演的一个新兴剧种,1952年,由老舍先生命名为“北京曲剧”。由老舍先生命名的北京曲剧演绎老舍剧目,既得天独厚又责无旁贷。
北京曲剧的音乐唱腔以单弦曲牌为基本音乐素材发展创作而成,委婉动听、旋律优美;而道白以普通话为基础,吐字清晰,以独特的北京语言的声、韵、调为准,突出北京语言的特色,具有浓郁的京腔京味儿。
北京曲剧的表演没有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朴实、演唱清晰、说唱结合、韵律独特,是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
北京曲剧《茶馆》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曲剧特有的说唱艺术手段、极富北京地方音乐韵味的唱腔,进一步挖掘、呈现剧作深刻意韵。追求京腔京韵的同时,力求使曲剧趋向通俗化、大众化,而又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该剧荣获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联颁发的“1996-1999年度北京市新剧(节)目评奖演出优秀新剧目奖”;“1996-1999年度北京市新剧(节)目评奖演出超百场奖”;曾于2001年在台湾台北戏剧院上演,开创了台湾公开上演老舍作品的先河,同年参演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
本次复排北京曲剧《茶馆》根据老舍先生原著改编,力邀原排导演著名戏剧导演顾威及原排作曲、艺术顾问戴颐生,并由与北京曲剧有深厚渊源的王新纪进行改编,顾威导演也亲身参与到剧目改编之中。四位艺术家强强联手,力求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重塑经典,将“说唱”结合的剧种特点、“京腔京韵”的唱腔风格呈现给观众。
近年来,北京市曲剧团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不管对于新创剧目还是经典剧目,都为剧团年轻一代的曲剧人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北京曲剧《茶馆》首演于1998年,从张绍荣的首演到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李永德、胡优等挑大梁的骨干演员,不但常演常新,而且在培养人才、传承发展方面具有引领性的作用。
虽然复排的《茶馆》与之前内容上大致相同,但在演员阵容上,《茶馆》聚集了剧团年轻一代的曲剧人,主要由北京市曲剧团优秀的青年演员组成。他们虚心地向老一辈艺术家请教,刻苦练习唱腔,在艺术顾问张绍荣的指导下,在导演顾威的严格要求下,他们对自己饰演的角色细心揣摩和挖掘,从而更好地呈现每个人物。
复排北京曲剧《茶馆》掌柜“王利发”扮演者北京市曲剧团青年骨干演员李永德表示,从学生时代至今,从“跑堂的”到“王掌柜”,从跑龙套到主演,他感恩于院团对他的一路培养。而在复排的过程中,他再一次感受到顾威、张绍荣、戴颐生等老一辈艺术家对《茶馆》的感情和对艺术的高标准要求,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也是基于这种压力,他要求自己必须深刻体会“王利发”这个人物,达到“我既戏中人,戏中人既我”的表演境界。
而另一位“王利发”扮演者胡优,是近年来活跃在北京曲剧舞台上的拥有不少戏迷的年轻演员。“王利发”这个角色对胡优来说是个惊喜,是挑战,更是宝贵的机会。通过顾威导演不断引导,胡优彻底融入角色,一切从角色人物内心出发,用心磨练演技和唱腔,将“王利发”的形象刻画淋漓尽致。
此外,彭岩亮、张京、李相岿、单斌、王玉、陈虹菁、赵浩博、鲍明明、刘勇、刘鹏坤、金龙等演员均参演了该剧目。
京腔京韵唱《茶馆》,京弦京鼓话北京。北京市曲剧团举全团之力为观众呈现经典剧目《茶馆》中老北京各阶层的生活画卷。全剧剧情基本保留了老舍原著的风貌。浓郁的京腔京韵中舞台节奏张弛有度,诙谐而不乏深刻、甜蜜又透着丝丝心酸。本次复排北京曲剧《茶馆》将不负众望,传承文化,延续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