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北京西单与名人遗迹

2023-04-10 10:02分类: 北京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几年前,西单商业街将要斥资66亿元进行基础设施扩建工程,据说“在未来五年内……新建商业设施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尤其是西单路口以南地区将兴建娱乐休闲配套设施,包括西店、餐饭等场所,”据当时西城区区长林铎答记者云“未来的西单会是一个商气更加浓厚的现代化商业中心”(见2003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

  在老北京的商业区域中,西单形成繁华商业区最晚,与鼓楼商业区近800年的历史相比,西单也不过近百年的历史而已。

  1900年以前,这里只不过聚集一些小商贩,经营品种不过日用小百货、小吃店、旧书、估衣、杂品之类。西单商场的原地是清代王府的马廊,1913年才由6家私人小店组成商场(见《北京经济史资料》,1990年燕山出版社版)。但据《旧西单商场》(王岫雯主编,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说:“西单商场,始建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这就有了两种西单商场形成的时间说法。但无论建于何时,都超不过上世纪初至30年代以前这一段时间,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过去老北京时有句顺口溜来形容北京商业繁华之地是“东单西四鼓楼前”,其中没有西单,可见出现之晚。1936年出版的《北平一顾》中说:“市场”除东安市场外,还有一个“商场”,即指西单商场。可见30年代以后才真正形成了规模化的商场。

  但尽管西单商业区出现较晚,却颇有特色。老北京也有一句谚语:“东富西贵南贱北贫”。西单位于西城,西城之“贵”,首先清代大多数王府均位于此。例如千年不倒的孔子后裔衍圣公,府第就在距西单不远的东安门北,清代文职机构太仆寺等也设在西城。有名的米芾后裔米万钟,在太仆寺街与灵境胡同建有著名的湛园,在什刹海建了漫园(见《燕都游览志》)。历代帝王庙、醇王、恭王、郑王、顺承郡王等也都在西城,若算上贝勒、贝子的府第,那就更多了。民国成立,国会就距西单不远(今新华社所在地),大多国会议员也住西城。所以西城又是文化区,从清代以来如雍正皇帝下令设立的右翼宗学、京师大学堂、图书馆等均在西城,特别是右翼宗学就位于西单石虎胡同。由此可见西城在清代至民国,形成了一个政治中心和文化区。

  而且,西单的商业区也不仅仅皆是纯商业的行业。一般人们认为前门剧院较多,形成了一个娱乐区,其实首先是在西单附近发展起来的。如哈尔飞(后叫西单剧场)、长安大戏院、新新戏院(今首都电影院)等。专印簿记表格的成文厚也开业于西单以北,这是中国传统商业管理转向西化的标志之一。过去传统商业无论大小流水账均用毛边纸,外为方形簿记篮布面线装,毛笔记录。而西式簿记表格在西单的出现,也证明西单商场开风气之先。

  西单商场按资料记载由六个商场组成,不仅是日用百货,其中戏曲杂技是非常吸引人的一个行业。曲剧艺术家魏喜奎生前曾对我说过:她的“母校”就是西单商场,曲艺演员也没有不熟悉西单商场的。启明茶社集中曲艺界的精英,举凡张寿臣、骆玉笙、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常氏兄弟等等数代艺人在此演出、受业。我少年时代数次在这里听相声,至今印象深刻。除此之外,珠宝字画、旧书印章也应有尽有。我直到青年时代还常常去商场内的旧书店访书,但今天现代的高楼内已不复旧时景象了。有人认为,西单商场是“劝业场”,是模仿上海大世界建造的一个北京平面大世界,这不无道理。也是当时老北京人爱逛西单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单商场孕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不仅是那里集中了众多的餐饮老字号,如曲园、玉华台、同春园、鸿宾楼等。也集中了有名的几家戏院、电影院,而今天都拆移星散了。而首都电影院的拆迁,标志西单最后一个文化殿堂彻底消失。

  若干年前就有过令人不安的消息:北京唯一留有曹雪芹雪泥鸿爪的清代右翼宗学遗址曾有动议要拆除,著名学者周汝昌、吴晓铃、杨乃济等纷纷予以呼吁。

  曹氏在京华的遗迹如芷园、老槐园等等,而今皆已荡然无存。位于西单牌楼石虎胡同七号的右翼宗学遗址,则不仅与曹氏有关,且与近代文坛名士巨子多有因缘。且不说敦敏、敦诚兄弟诗人,近代梁启超、蔡锷、徐志摩、张君劢、陈叔通(建国后曾任人大副委员长)等皆在这所历尽沧桑的庭院留下过遗迹。

  上世纪20年代,蔡锷病逝之后,他的老师梁启超为纪念这位名扬中外的得意弟子,于1923年在右翼宗学遗址成立松坡图书馆,他自己捐了十万册藏书。该馆还收集了大量与蔡锷有关的报章杂志、书籍等资料,当时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任该馆干事,并协助处理有关英文函件。徐先生在此期同,还写了一首题为《石虎胡同七号》的诗,描写这所故宅的景致,台湾蒋复璁、梁实秋主编的《徐志摩全集》收有这首诗,而蒋先生当年也曾在该馆服务过(他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1923年,蒋先生毕业于北大哲学系,与张君劢住此处,并在馆里任编辑。有意思的是:蒋先生是有名的军事家蒋方震(百里)的族侄,而蒋百里先生(他的三女婿是大科学家钱学森)与蔡锷为同窗挚友,当年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时并列“士官三杰”,是赫赫有名的,这也算得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罢。

  至于松坡图书馆,它本身在北京文化史上也应有一席之地。开馆以后,常来这里的名人不计其数,鲁迅、周作人似乎都去过此处。鲁迅先生当年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兼第二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文艺等业务,经常外出视察。后来,松坡图书馆一度迁到北海公园内澂观堂里的蔡公祠。上世纪50代年后由陈叔通先生一手经办,移交给了文化部。此后蔡公祠和松坡图书馆均被关闭,用作文化部仓库之用。上世纪70年代,因拍摄电影《小凤仙》,摄制组曾到蔡公祠和松坡图书馆查阅资料,据说蔡蒋军的遗物军刀、望远镜等仍在,而且发现了大批与蔡将军有关的书报杂志,其中蔡锷的大幅原版相片,成了电影中蔡将军的造型依据。当时报载,还发现有梁启超在内的签名纪念册(可惜未说明其他名人的名字),可见这类文物单位保存的珍贵资料不少。北海澂观堂已由文化部今年交还北海公园,对外开放,但蔡公祠松坡图书馆将如何处理,却不得而知。如今右翼宗学遗址不知仍在否?而有关的名士只有台湾的蒋先生尚健在,其余均已作古,其中的文物资料若不抢救、整理、运用,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记得报载:西单将拆除原来的科技广场,改建成一座影院。几乎同时,还有两则令人感兴趣的消息:一是什刹海的仿古民居向外国人开发,价格不菲,但老外趋之若鹜。二是圣诞节前大宾馆提前布置圣诞装饰,老外们并不感兴趣。有的老外竟将贴在所住房间门上的圣诞饰物撕去。可见,西单商业街的改建是需要动脑筋的,如果只是与东京银座或纽约商业大街不分伯仲,那真是没必要浪费那么多纳税人的钱了。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在保护传承中发展文明古都的“历史美”

下一篇:北京经历了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