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举办“文化北京专项行动”论坛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5月16日,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在角楼图书馆举办“文化北京专项行动”论坛,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李丽萍,理论研究会会长方炎,副秘书长郭艺,文化委员会主任闫贤良,文化委员会副主任许莉出席论坛,同时参加此次论坛活动的还有来自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四个区的20余名社员。论坛由许莉主持。
九三学社东城区委文美支社的张雅平首先以《街巷文化与花园东城》为主题做了发言,张雅平以东四为典型街区,介绍了东四的概况、文物古迹、历史名人,并就如何响应“文化北京专项行动”,如何重点关注街巷文化的打造,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问题,明确了未来的课题调研方向。
方炎围绕社市委机关所在的后英房胡同展开了分析,讲述了其历史发展沿革。他说,即使现在胡同未保留一砖一瓦,旧貌不在,但通过研究胡同名字的由来这条历史主线,分阶段整理此胡同所在区域承担的历史使命,深入挖掘历史人物和事件,依然可以将后英房胡同的历史文化立体的展示出来。方炎介绍的另一个主题是以街巷为载体建设金中都博物馆的设想。目前西城区的城市复兴发展中心对于广安门内街道实施了街区整理,规划了两个3公里步道,在步道沿线,利用公共空间,安排不同的展示内容,可以在原金中都区域内建设一个露天的博物馆。引发了在座与会者关于如何以“打造博物馆型城市”的理念为基础进行街区整理和公共空间利用的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社朝阳区委专职副主委霍超做了以《文化朝阳专项行动》为主题的发言,她首先总结了九三学社朝阳区委为响应“文化北京专项行动”所做的工作,展示了社朝阳区委在文化挖掘和发展所做出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随后介绍了曾经在朝阳区居住过的九三学社历史名人“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酒业泰斗秦含章,以及朝阳区的地标性建筑的历史。
来自西城区委第三综合支社的李肖华《走过南北长街》的发言引人入胜,她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实际上并不是很长的“长街”历史娓娓道来,使在场的成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她认为,在南北长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街区道路、景观、建筑、市政、环境等多方面的科学规划和严格保护。其实,这些都只是一些载体,我们更应该让世人、后人知道的是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历史,记住那些不应该忘记的人,这正是保护的缘由,也是保护的终极目标。
刘轶卓来自海淀区委第六综合支社,他的发言主题是《悠久文化,新意表达》,发言角度十分新颖。刘轶卓结合自己本职工作,谈到了如何用新媒体表达文化,如何用创意促进文化,给现场参会人员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了解到了多种传播方法的效果,以及对创意评级的新概念等等。
方炎在点评时讲到,我们推动“街巷文化”建设,打造博物馆型城市,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北京既是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我们应当对各个街区的历史深入研究,才能进一步讨论用何种方式将当地的文化艺术化、形象化展现出来,成为当地标志性文化设施。同时,此次行动也鼓励我们作为普通市民,也应当积极参与自己工作生活的社区、单位、休闲消费场所的文化设计和建设,增强参与感、融入感和荣誉感。
方炎还强调,“文化北京专项行动”的目标在于,要深入挖掘北京市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市民文化,以雕塑、绘画、铭牌、街区命名等形式,因地制宜地在街区、校园、工作场所、休闲娱乐场所等展示出来,使普通居民在日常工作生活当中时时感受到文化气息,形成一种分散于街头巷尾,百姓身边的,非强制性的、潜移默化的文化形式,作为对集中式、市场化的大型文化设施的补充。同时,在文化设施的建设上要尽量避免“重物轻人”的现象,尤其是对历史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的杰出人物的故事,要深入挖掘,用不同的方式,将文化展现出来,构建浓厚的“街巷文化”氛围。
此次论坛活动,李丽萍、方炎、郭艺、闫贤良担任了点评嘉宾。参加论坛的社员纷纷表示,论坛气氛浓厚,通过聆听主讲嘉宾的发言受益匪浅,启发颇多,对“文化北京专项行动”的深刻内涵,以及对未来将如何参与建设“街巷文化”、打造“博物馆型城市”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王子晔)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