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北京胡同_崇礼

2023-04-17 12:25分类: 北京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北京有句老话:“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似牛毛,今天,就说说这几条胡同里曾经的住户们

  这三条胡同自西向东平行排列,南北方向则有石桥胡同、德华里、南板桥胡同及月光胡同穿过。

  七条19号以前是一家国际青年旅舍,现在改养老公寓了。旁边的七条21号,原来是石桥副食商店,副食店的“副”字是曾经简化过的“付”,如今正在重新修复中。

  乾隆二十年,海兰察作为骑兵赴准噶尔平叛,首战即生擒叛军首领巴雅尔,获封“巴图鲁”。此后,海兰察跟随福康安相继参加过平定台湾、出征廓尔喀等战役,从头等侍卫至晋封为超勇公,死后入昭忠祠。

  再往前走不远,便是德华里胡同,向南也可以 通到六条。乾隆年间称娘娘庙胡同,日据时代改现名,意思是“得到中华”。1938年日本侨民涌进,拆掉原胡同内的娘娘庙和皇姑院等 建筑,建起成排的日式住宅,有房数百间。据老街坊回忆 当年的形制是这样的。

  德华里胡同北部是一座大院子,原来主人姓姜,是金矿老板,解放初期给处决了,房子被没收了,据说院内有佛堂,小河,汉白玉小桥,假山,院子后门则位于石桥胡同里 。原来的国家计委主任袁宝华在这里住过

  话说十年前东城区东四头条至九条胡同整治工程中,当时57号院八十多岁的房主孙月汉老人提出,以前院门口有一面长四米、高约三米的影壁,但“文革”期间被破坏了,希望施工人员帮助恢复。老先生搜罗了相关材料,将绘有影壁造型、尺寸的图纸送到工匠手中,最终让历史风貌得到真实再现。

  再说说六条63号和65号,号称“东城之冠”的崇礼宅,这座宅院也是东四一带唯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私人住宅。

  崇礼,字受之,汉军正白旗人,文渊阁大学士。因女儿嫁给了光绪皇帝的弟弟,宣统皇帝的叔叔载涛,一跃成为皇亲国戚。

  崇礼也是当代大富豪,曾任清末第一流肥缺的 粤海关监督,回京后便在东四六条营建了他的豪宅。崇礼府邸由街北的两大宅院、一座花园以及街南面的花洞和马号 组成,全院面积近万平方米。此宅东半部及花园(今63号)为崇礼居住,西部院(今65号)为其兄弟所居。此后几经转手,1935年二十九军宋哲元的部下刘汝明巨金购得此宅,在挖掘水池时,意外掘出大量金银珠宝,其价值远在房价之上,消息一出立时轰动全城,甚至还掀起了王府、富户们在自家宅第内掘地寻宝的热潮。崇礼后人知道此事后,后悔不已。

  六条9号这所宅子历史可谓丰富,再往前倒,这里曾是川岛芳子旧居, 伪满洲国复辟时的秘密联络处 。

  六条13号以前是日本人在北京建的神庙。解放后作为邮电出版社办公场所,在这里先后出版了《无线电》、《集邮》、《电信技术通讯》、《电信科学》、《人民邮电报》等杂志报纸。

  六条17号,现为东四街道办事处,原来是一套清中期大四合院。抗战时期,日本人在院内建起一栋二层小洋楼,地下还有坚固的防空洞。解放后,17号和15号院被邮电部作为敌产接收,成为最早的邮电部办公场所。后来,17号院交给了东四街道办事处使用, 大名鼎鼎的《读书》杂志1979年创刊的时候,曾借17号院的房子办公。

  沙千里(1901─1982)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七君子之一。下面是七君子获释后的照片,猜猜哪一位是沙千里?

  七条79号,最早这里是清朝辅国公载灿府和辅国公溥钊府。 上世纪二十年代,该院子被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花重金买下。

  建国后这个院子成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干部宿舍, 闪闪的红星里的胡汉三刘江曾这里住过,站在院子里仿佛隐约听到有人在说:“高、高、实在是高”。 八一厂宿舍对面那个有车库的门,一直住的是甘维汉将军。

  七条胡同西口路北大红门带车库的院子,住的是 据说比级别还高的李卓然,他 当年以红五军团政委身份参加过“遵义会议”,后任西路军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中宣部副部长兼中央马列学院(中央党校的前身)院长,后因病长期淡出人们视线。

  比那些紧闭的大门,更喜欢胡同里那些大杂院,少了些庄严肃穆,多了些人间烟火。

  八条71号, 原为清代内务府中掌管帘子库的官吏所有,解放后成为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的故居。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和我国首部童话集《稻草人》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叶圣陶的晚年就是在八条71号院度过的。他在此院住了40余年,现在,他的后人仍在此居住。

  八条胡同中部,竟然还有几家小酒吧,在整治拆墙打洞的行动似乎没受什么影响。

  八条111号,是一座不临街的四合院,院门开在东四八条109号和113号两院形成的夹道内,需要从入口处向里走20米才能到达宅门口。

  朱启钤,字桂辛、桂莘,号蠖公,清光绪年间举人,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北京外城警察厅厅长、内城警察总监、蒙古事务督办。辛亥革命后,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还曾经创办中兴煤矿、中兴轮船公司等企业。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除了当官经商,朱先生还于1929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研究本土古代建筑的民间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集中了梁思成先生、王世襄先生等一大批古建筑人才

  民国时期,朱启钤和周自齐、叶恭绰、赵庆华并称交通系首领梁士诒手下的“四大天王”。

  说起交通系的由来,还要从晚清说起,当时交通系统的实力和财力在全国最强, 全国铁路收入占到整个邮传部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五。相比之下,管理全国财政的度支部收入只有邮传部的五分之一。

  民国成立后,交通部除掌管全国铁路,还大举外债、控制财政大权,并通过代行国库职能的交通银行作为金融后盾,从而形成了一个 以交通部为核心的利益集团,被称作交通系。

  朱启钤先后有三位夫人,共生四子十女,其中三子两女早殇,朱家的小姐,名字都带一个“筠”字 ,依次为淇筠、淞筠、津筠、湄筠、洛筠、浦筠、沚筠、洪筠、浣筠,都是当时京津社交场上的明星人物,时有朱家“八凤”之誉。

  四大天王中的赵庆华就是赵四小姐的父亲。而朱家、赵家寓居天津时,朱家的六小姐朱洛筠与赵四为天津华西女中的同班学友,后来六小姐嫁给了张学良同父异母的胞弟张学铭(民国时曾任天津市长),两个同学又成了“妯娌”。 而朱家四小姐嫁给了张学良的副官飞行员吴敬安,朱五小姐嫁给了张学良的秘书朱光沐,九小姐则嫁给了张学良的把兄弟黑龙江督军吴俊升的儿子吴泰勋,至今天津马场道上还有吴泰勋旧居。

  1931年11月20日,上海《时事新报》发表了马君武的一首题为《哀沈阳》的诗,讽刺张学良在“九一八”之夜得知日军进攻沈阳北大营时,仍沉迷于歌舞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这里的朱五,就是指五小姐朱湄筠。

  朱家二小姐朱淇筠则嫁给了周恩来在南开中学的同学 章以吴,生子章文晋,曾任新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十小姐朱浣筠,嫁给了卢致德,曾任蒋介石的中将保健医官。1949年后到台湾,为台北荣民总医院首任院长。

  1961年在北京东四八条胡同朱启钤宅,章文晋、张颖夫妇与周恩来、夫妇等人的合影。左起为张颖、章以吴、、罗婉容、周恩来、章文晋、章梅。

  建国后章士钊全家从上海迁至北京,曾与朱家合住在这个四合院中。1954年和1961年,周恩来总理两次前往八条胡同看望朱先生,并为其90诞辰祝寿。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为章士钊解决住房,章士钊一家才搬入史家胡同51号。

  紧挨着废墟边上建起了新的, 整治胡同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新砌的门楼和刚刚打好底漆的院子门。

  九条57号,曾山故居。 曾山,1926年加入中国,参加过南昌起义。1928年任中共吉安西区区委书记、吉水县委书记。1929年被选为赣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2年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财政部部长。建国后,曾山从上海调到北京工作,住东四九条57号,历任纺织工业部、商业部、内务部部长等职。1972年4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其夫人邓六金为长征中央红军27位女战士之一。

  雄鸡一唱赤县天,神州处处换新颜;民国遗老风吹散,红色江山代代传。曾山同志的子女们都子承父业: 曾庆 红(国家副主席)、曾庆洋(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部部长、少将)、曾庆源(解放军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少将)、曾海生(总参办公厅副主任、少将)......

  2011年5月22日上午5时,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的中国考古界“泰斗”、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徐苹芳,因患喉癌多年去世,享年81岁。

  徐老曾主持北京元大都、金中都,杭州南宋临安城和扬州唐宋城的考古勘察发掘工作,也是著名的北京古都风貌的保卫者,他生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北京旧城的保护殚精竭虑。

  他曾大声疾呼:“在利欲驱动下,惟利是图,暗中操作,恣意破坏中国政府公布的一百零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以北京为例,在北京旧城的内城之内,把公元一二六七年兴建的元大都城市街道,以‘推平头’的方式成片铲平。

  东四九条胡同西口路北,原为贝子奕谟府,西边隔着马路与和亲王府(今段其瑞执政府)倒座相望。奕谟为嘉庆皇帝第五子惠亲王绵愉的第六子,封贝子,加贝勒衔。

  民国时期 奕谟府曾被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租用。解放后,奕谟府被彻底拆除,改为东四九条小学。 目前,仅剩操场边上这座方亭,亭前有石,上刻“咏竹亭”,正面一联:听墙外风雨多生变化,看园中青竹自有道德”。

  1924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以此花园和亭子为外景,拍摄电影《黛玉葬花》。故宫学者朱家溍曾这样描述这里:“此园的池馆、亭台、楼阁、廊厦所占面积多于树石花草,但布局很曲折灵巧,不显拥挤,且工料讲究,各建筑之间有游廊相互连接,是一座以建筑取胜的宅院。”

  如今,除了这座亭子和胡同里的那块照壁,其余皆荡然无存,照壁对面校门口被接 孩子的家长们围得水泄不通,还有几人关心他们的孩子是不是从王府的废墟上走出来的?

  温馨提示:转载发布内容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我们希望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与您共同维护互联网的良好生态,谢谢!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2022年快过去了那些还健在的历史人物你都知道哪些

下一篇:《中国历史百 位名人录》出版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