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王氏历史人物(四)——抗战时期遵义浙大的王姓人员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竺可桢日记》详细记载了1939-1946年浙江大学迁往贵州遵义的过程与在遵义湄潭轰轰烈烈的办学情况。其中,涉及了众多的王氏师生与遵义、湄潭王姓人员。这些王氏教职员工及当地王姓人员,对浙大的历史、遵义的历史,乃至中国的历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承绪(1912-2013),抗战时期遵义浙大教授。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民盟浙江省委原常委,中国比较教育学创始人之一、教育家、浙江大学教授、比较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并留校任教,1938年赴英留学,曾任诺丁汉大学讲师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精通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多国语言。1972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王承绪是中国政府首批派出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学者之一。2003年,王承绪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终身成就奖”,成为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教育专家。
王季午(1908-2005),江苏苏州人,抗战时期贵阳医学院教授,后任浙大医学院院长。著名的内科学、传染病学专家和医学教育专家。第一、二、三届浙江省政协常委、第四届省政协副主席,第二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七届中央常委、第八届、九届参议委员会常委,九三学社浙江省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委、第二至五届名誉副主委,原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会主任委员。1908年6月9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26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医预科。。1929年考进北京协和医学院,于次年获东吴大学理学士学位。1934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0年协和医学院派他去美国图兰大学热带病与寄生虫学院为访问学者。1941年成为美国热带病学会会员。1941年应邀担任贵阳医学院内科教授兼内科主任、附属医院院长、医学院教务长等职。抗战胜利后接受竺可桢校长的邀请,负责筹办浙江大学医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从1952年起担任浙江医学院副院长,1960年后任浙江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1984 年起任该校名誉校长。
王淦昌(1907—1998),江苏常熟人,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抗战时期遵义浙大学物理学教授。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王淦昌参与了中国、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王国松(1903—1983),字劲夫,浙江温州人,抗战时期遵义浙大学工学院院长兼电机工程系主任。著名电机工程学家、教育家,一级教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发起人之一,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四届民盟中央委员。1925年王国松先生毕业于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前身)电机科并留校任助教。1930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公费留学。1931年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193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浙江大学副教授、教授、电机系主任、工学院院长。1950-1957年任浙江大学副校长、代校长,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省人民政府委员,省科联副主席、杭州市科联主席等。1956年参加编制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1978-1983年任浙江省电机动力学会理事长、省第四届政协常委、省科委顾问,电力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顾问等。
王琎(1888~1966),字季梁,浙江黄岩人,著名化学史家和分析化学家,是我国化学史研究和近代分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抗战时期遵义浙大师范学院院长。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浙江省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九三学社杭州分社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学会理事、浙江分会理事长。1907年入北京译学馆习英文。1909年参加清廷“赔款学生”考试,600余考生按标准录取39人,留学美国柯兴学院、理海大学攻读化工,获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14年与留美学生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秉志、相铨、竺可桢等成立中国科学社。1915年回国,先后任湖南工业专门学校、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数理化学部教授、化学系主任,中央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社论文讲演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社董事,《科学》杂志编辑部部长,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1932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任上海分会理事长。1934年8月再赴美留学,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1936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四川大学化学系教授。1937年起任浙江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师范学院院长、理学院代理院长等职。1952年院系调整后,先到浙江师范学院执教,后为杭州大学一级教授。
王葆仁(1907—1986),字爱予,化学家,江苏扬州江都县人。抗战时期遵义浙大学化学系主任、校教务长。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1922年,他考入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33 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是化学方面获得英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935年赴德国慕尼黑高等工业大学任客籍研究员。1936 年王葆仁回国任同济大学教授,并筹建理学院,兼任理学院院长与化学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全家随同济大学内迁,辗转绕道越南,始至云南昆明,后又迁往四川宜宾。1941年竺可桢校长聘请,前往贵州湄潭浙江大学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抗战胜利后,随浙江大学迁回杭州,1947年兼任该校教务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王葆仁被聘为专门委员。1951年调任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4 年任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化学所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职,一直负责高分子方面的领导与组织工作。1957年创办《高分子通讯》。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负责创办该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兼任首届系主任。1963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并长期兼任该会高分子委员会主任委员。1980年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化学分支的主编。
王季梁(1888-1966),本名王璡,字季梁。王季梁是1909年由清朝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的庚款留美学生。抗战时期遵义浙大学教授。抗战胜利以后,王季梁曾代理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多年,并曾多次担任浙江大学代校长。
王驾吾(1900-1982),著名文史学家,名焕镳,号觉吾,江苏南通人,抗战时期遵义浙大教授。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毕业,曾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保管﹑编辑两部主任,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杭州大学中文系主任,浙江省政协常委等职。1981年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著有《墨子集诂》《墨子校释》《先秦寓言研究》《万履安年谱》《万斯同年谱》等。1936年应老师竺可桢之聘到浙江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挈家随浙江大学西迁。二三年间辗转数千里,最后到达贵州遵义。当时反动统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愤懑,他常在论文或讲课中隐有讥评。其中最足以代表其政治态度和思想情况的是1945年发表在浙大校刊《思想与时代》上的春秋攘夷说。这篇论文根据公羊家夷夏之辨的论点,参照宋儒胡安国复仇雪耻的阐述,贯串儒家经典,发挥《春秋》大义,借古讽今,措辞深微,是针对四维八德不离口的反动政府当局的。
王仁东(1908-1983),原名裕大。上海人,应用力学家,浙江大学化工机械创始人,抗战时期遵义浙大教授,住遵义老城水井湾十九号。1908年3月25日出生于上海一位医生家庭。1921年至1926年,在南洋中学就读,成绩居全班第一。1926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王仁东在校好学不倦,学习成绩始终居于首位。同时,他还是一名短跑名将和踢足球的好手,他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运动一二个小时,但终因劳累过度,在大学学习的最后半年里,他患了肺结核而被迫休学。当时无药可治此病,唯有静心休养而已。1935年,他复学参加毕业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先后在上海大昌实业公司、汉口既济水电公司、昆明资源委员会机器厂工作。1939年经好友介绍投奔广西宜山浙江大学任教。不久南宁沦陷,又随浙江大学迁至贵州省遵义。到浙江大学的第二年,就被竺可桢校长破格由副教授特聘为教授。1946年,公费去美国考察、进修。1947年在美国阿立斯却默斯机械制造公司任顾问工程师。1948年起兼任美国西北大学客座教授,并在大型回转窑筒体应力计算和破碎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王仁东继续在浙江大学任教,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中国压力容器学会理事长、浙江省科协副主席、浙江省力学学会和浙江省压力容器学会理事长、第五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王云章(1906-2012),字蔚青,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河南省内黄县人。抗战时期遵义浙大教授。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植物分类所研究员。 1906年10月12日出生于河南省内黄县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他考进了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生物系,1931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1936年获得资助赴欧留学,在比利时卢万大学卡努瓦研究所细胞学和植物学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1938年秋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赴加拿大温尼伯市的自治领锈病研究室做博士后的研究工作。1939年秋回国,担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病虫害系教授并兼教于国立四川大学。1941年转任西北农学院教授并兼任西北植物调查研究所所长。1948年返回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1951年出版《中国锈菌索引》。1963年出版《中国黑粉菌》一书。1983年与助手合著的《中国禾本科植物锈菌分类研究》出版。1979年担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西藏线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先后担任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他还曾被选为国际植物分类学会真菌地衣委员会委员。
王凯基(1911-2004),江苏江阴人。植物学家,现代植物学教学事业开拓者之一。抗战时期遵义浙大生物系植物学副教授。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系,任浙江省西湖博物馆研究员。1937年后任浙江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兼任浙江省医学院副教授。1952年调至复旦大学,1980年晋升为教授,1986为植物学博士生导师。历任上海市植物学会理事、秘书长、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植物形态学专业委员会副组长等。
王序(1912-1984),江苏无锡人,药物化学家,抗战时期遵义浙大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1940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教授,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教授,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主任、核酸化学研究室主任等职。1912年3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一个书香门第,幼年丧父,家境困难。大哥留学美国,回国后供职北京,遂把全家迁到北京。王序一直靠大哥供养,在北京上小学,于1926年后回无锡入辅仁中学。 1931年考取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35年毕业。1936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留学。1940年回国,在遵义浙大化学系任教授。1941年到北平研究院工作。1950年后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有机化学教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职务。
王政声:(1910—)龙海人。抗战时期遵义浙大音乐教员。1931年于上海前私立沪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音乐系助教。1935年改任杭州浙江大学音乐教员。1941年到厦门大学担任教授,任内为林庚教授所写的《铁声歌咏团之歌》、《蓝天小景》等歌词配曲。1952年往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随即以福建闽南流行民歌“渔歌”编写钢琴独奏曲为教材。
王家楫(1898.5.5~1976.12.19),字仲济,江苏奉贤人,抗战时期遵义浙大教授,动物学家。后任中研院动植物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水生生物所所长、中研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获国立东南大学农学士学位,1928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他是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奠基人。1934年7月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所长,担任所长后,他立即创刊Sinensia,不仅为我国科学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园地,结束了研究论文只有寄到国外才能发表的历史,同时,使研究所迅速地与世界29个国家的200多个研究机构、国内66个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往和业务联系。
王福春(1901-1947),江西省安福县人,抗战时期遵义浙大数学系教授,数学家。致力于傅里叶级数与黎曼ζ函数的研究,获得有关里斯平均、强性求和的优秀成果。1922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系。1923-1929年就读于武昌师大数学系。1928-1929年任江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教员。1929年赴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现日本东北大学)留学。1936年任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授。1938-1946年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1946-1947年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正大学数学系主任、教授。
王书林(1902—1983),温州人,抗战时期遵义浙大教授,代理总务长。12岁考入清华预备学校,20岁后赴美深造,先后入维斯康辛、俄亥俄、哥伦比亚等大学,获教育学士及硕士学位。1926年8月回国,次年出任浙江省立五中(绍兴)校长。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书林因掩护爱国青年学生被通缉,去职;后蒙蔡元培亲笔函蒋,事始平息。1929年去济南,任山东省教育厅社会教育科科长。1930—1940年,先任浙江大学教授及代理总务长,后任中央大学教授及训导长,讲授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哲学课。抗战胜利后,参与接收南京高等院校,曾任临时先修班主任,旋往台湾讲学,后去沈阳中正大学任教。1949年去香港,先在新亚、珠海、崇基三学院任教,后为香港中文大学筹备会主任委员,不久转为校务秘书长。1967年退休后,复至珠海学院任文学院院长两年,并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1971年,迁檀香山定居,加入美国籍。此后,致志于中国儒学经典研究。
王国华:字哲安,又名王健安,抗战时期遵义浙大英文教员,民国王国维的弟弟。
王学素(1901—1950),浙江人,陈布雷的学生,抗战时期遵义浙大教员。毕业于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因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深得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布雷的赏识,1933年,年仅32岁就被聘为浙江省立师范学校(温州大学前身)首任校长。1934年,陈布雷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侍从室主任,第二年即调王学素校长任侍从室少将秘书。1936年12月,王学素跟随蒋介石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西安事变。后受聘到浙江大学任教授。1947年对统治感到绝望的王学素辞职而归,重操旧业,在西塘水畔的私立“文溪第二小学”做了一名教书先生,培养出核物理学家胡仁宇、报人郑梦熊等杰出人才。
王维屏(1906-1989),江苏江阴人,抗战时期遵义浙大教员。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学系。曾执教于中央大学、四川女子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副主任、主任,中国地理教研室主任,江苏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辞海》编写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地理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开设《中国地理》、《人文地理》、《苏联地理》、《亚洲地理》、《中国经济地理》等课程。
王荣槐:抗战时期遵义浙大职员,凤岗农场管理者。1940年5月8日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到凤冈准备视察该该农场,严县长评价王荣槐操守不佳。
王伊曾:字喜苏。抗战时期遵义浙大庶务主任。曾任复旦大学总务长。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王百雷:抗战时期遵义浙大职员。王百雷与贵州企业公司化学工业厂经理杨超(字人元)拜访遵义浙大校长竺可桢,说在次南门外五眼桥的这家工厂可以生产化学玻璃。
王戚美英:抗战时期遵义浙大医生兼医务室管理员,遵义浙大教职员俱乐部(遵义老城柿花园一号)副主任干事。
王想生:浙江大学民国十六年届毕业生,1939年2月15日在遵义扬子餐馆宴请竺可桢校长。《竺可桢日记》载:六点至扬子餐厅,应浙大毕业生王想生与俞国顺二君之邀。王在防空学校办事,为民十六届毕业生。俞则为民廿-年毕业生也。到劲夫、耀德及诚忘。
王则甫:抗战时期遵义浙大学生,遵义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浙大学生救济委员会(文化街廿三号)执行干事。
王惠:又名王陆畴,抗战时期遵义浙大史地系学生活动者,同盟军联络员,员。
王灵芳(1918-):江苏南通人,抗战时期遵义浙大学生。1937年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1941年于贵州湄潭毕业。王灵芳亲历浙大西迁。1937年9月随同1937级新生迁至西天目禅源寺;1937年12月随浙大撤离建德向江西吉安搬迁,并会同两名女同学和三名男同学负责押运一批教学仪器和学生的行李;1938年2月,跟随浙大师生迁移到江西泰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在艰苦的生活之中,王灵芳还参加浙大“呐喊”歌咏队宣传抗日;1938年10月,王灵芳随同老师和同学背着行李经过40多天的艰难跋涉,到达了广西宜山,经历过日本轰炸;1940年1月,浙大再次打起行装继续往贵州搬迁,王灵芳与同学们在遵义度过1940年的新年;1940年冬,王灵芳随浙大农学院迁到湄潭,直至1941年从国立浙江大学毕业。新中国成立之后,王灵芳得到了报效祖国的机会。于1950年参加了中南农林部农业技术人员培训3个月后,分配到中南农林部负责土壤肥料工作;1954年,王灵芳被调到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即后来的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担任土壤肥料系秘书。作为助理研究员的王灵芳和同事一道研究红花苜宿——一种草本豆科固氮植物,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57年,王灵芳被打成“”,下放到湖北“五三”农场等地接受改造。1961年,王灵芳恢复工作回到湖北省农科院,并于1963年摘除“”帽子;1975年退休。
王以涛:浙江余姚人,抗战时期遵义浙大外语班学生。1925年出生于天津市,其译著有30余种,主要包括:苏联波尔什涅夫主编的《新编近代史》第一卷、阿甫基耶夫编著的《古代东方史》、科瓦略夫编著的《古代罗马史》。康捷尔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和第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巴西亚马多著的《希望的骑士》、希腊的《希罗多德:历史》、拉齐克著的《古代希腊文学史》、乌特琴柯著的《恺撒评传》、特维兹穆尔著的《奥古斯都评传》和德国的《歌德席勒叙事谣曲选》。
王启东:抗战时期遵义浙大机械系学生,浙江黄岩人,系遵义浙大王季梁教授次子。
王就光:湄潭人,1943年2月遵义浙大译员训练班学生(44植病),后在驼峰飞行队任译员。
王家滨:安徽人,抗战时期遵义浙大学生,于1944年12月23日在遵义卫生院病故。
王宜诠:抗战时期九十七军团附,遵义浙大毕业。《竺可桢日记》载:1945年1月11日,星期四,遵晨5°,27.30,阴,外间有冰。晚回。希文有同学王宜锤在寓晚膳,知其现任九十七军之团副,曾在南丹、车池一带作战。当时之军长为陈素农,据云曾在怀远、河池、车池一带相持六天之久。余询何以无伤兵,据云前方元人照顾,如病倒或有创伤,则皆不顾,弃之而去云。九十七军溃退后即至独山,现来此整理。军长换陈武,系广东人云。
王子尊:女,大夏大学学生,1945年1月在遵义与遵义浙大农经系卅三年毕业生丁锚来结婚。
王修钦:民国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第十九工程处,遵义浙大陈卓如教授夫人王文俊之父亲。
王秉仪:女,江苏扬州人,抗战时期遵义红十字会看护,1945年1月在遵义与浙大学生孙槐生结婚。
王永碧:女,遵义人,1946年与遵义浙大土木系助教夏志斌(嘉兴人)结婚(桃园)。王希尧之女儿。
王之卓(1909-2002),河北丰润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抗战时期遵义赴浙大湄潭校区时任国民政府军令部第四所(后改名陆地测量局)技术室主任(测量监)。193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1939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武汉测绘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教授。
王婉:钱老太太,系钱琢(遵义浙大教授)如之族婶母,余坤珊(遵义浙大教授)之岳母。
王回珠(1909-?),遵义浙大史地研究所副所长涂长望教授的夫人。江苏吴江人,东吴大学毕业。
王永新:浙江人,抗战时期遵义农民银行股东,“军政部三十五元线电台台长”,四十二兵工厂职员。遵义浙江同乡会理事(竺可桢为理事长)。
王权量:遵义虾子溪水人,民国武汉大学肄业,贵州大定县政府秘书。民国遵义县第二区区长王席珍的儿子。1939年6月13日,竺可桢等一行人由遵义赴湄潭考察选择国立浙江大学校址途中,住遵义县第二区溪水王席珍区长家,由其子王权最招呼(王权最系武大学生,民16年在佼云)。
王延禀:1939年遵义陆军学校学生,竺可桢在遵义考察与其相见。竺可桢日记载:6月17日星期六由溪水回遵雨。六点半至陶陶餐室约陆大硕英及其同乡学友王延禀来,硕英在参谋班,今年重九可以毕业。王在普通班,须二年才毕业。硕英不久将分发至营中作参谋,届时允调希文。停其所做工作得有余闲,可以预备考陆大。
王屡:字续卿,王序(抗战时期遵义浙大教授)的哥哥,1940年在遵义与弟弟王序为母亲办寿宴,邀请校长竺可桢等参加。
王则民:遵义三青团干事。《竺可桢日记》载:1940年5月11日晚七点,至柿花园一号(青年)团开会,到剑修、振公、晓峰及干事周家乾、刘纫兰、俞宗暖、王则民、薛蕃荣及教官王汇东、助教邱璧光。主任干事陈剑修主席。通过计划纲要及分团部工作人选,计书记俞宗理、总务周家乾、服务刘纫兰、宣传王则民、组织邱璧光3H1练薛蕃荣。
王喜拓:1940年7月6日六点过钟,王喜拓与遵义师范训导主任何君来拜访遵义浙大校长竺可桢,未几遵师校长杨友群及宪兵团李连长又登门拜访竺可桢校长。据云遵师曾将后面之墙堵住,浙大在遵师后面尚携住有百余学生,在校内膳宿,水夫挑水不便,因擅自将墙打开一段。遵师学生将其人捆打。经浙大学生知之,群加以包围。遵师学生逃避,深夜未归。今晨遵师附近发现有打倒斯大标语,学生蔡韩及梁德荫二人即来报告,故余知之较早。后经宪兵队撕去。余告杨友群,谓浙大下半年决将宿舍让出,但膳厅须保留,因该膳厅系浙大所建造。目今建屋非易也,至于昨日之事,希望两方公正调查,和平了结。杨亦首肯。
王生云:遵义人,住老城三官路十六号,以见义勇为佳之。《竺可桢日记载》载:1940年8月8日晨五点一刻起,收拾行装后,七点半别允敏及彬彬、宁、松诸儿至何家巷。八点三刻由何家巷出发,在裕泰亨及车站稍停即行。车行至离遵义廿四公里处,忽一小儿自左向右横贯马路,继复由右而左,车避向左方,复避向右,时车行己缓,但将小孩击翻于路旁。同车者汪大同与同行之车夫章宝兴欲不顾而去。余令车停下,趋往视之,则其母亲已赶到。小孩左额角上有伤,出血,已不能言,眼朝上。即觅本地保长,询其地过路人,知其地名长赶子,小地名三角坝,保长李姓,以吃雅片迄十点馀尚未起。余等乃至保长家,带小孩及其母亲同行。此母子系三渡关人,小孩原姓雷,寄与陈姓,名陈保生,年七岁,其父五年前过世。现往遵义,由一遵义人赴虾子场购鱼之王生云抱住。王住老城三官路十六号,以见义勇为佳之。与李保长说明,雇一滑竿抬小孩赴遵义卫生所,并由其母同往,王生云携行。当嘱大同交王生云洋五元,雷尤氏五十元。余等再出发时已十点五十分,计停一小时。十二点二十分抵湄潭。
王正清:湄潭人。《竺可桢日记》载:1943年6月10日,星期四,遵,晨阴21°,下午晴27°。杨梅上市。晨四点即为松儿闹醒,不复能睡。七点半至校。十点半至何家巷。携劲夫赴首都别墅烟类专卖局晤宋振华不值,由秘书蒋君接洽。初询去年及本年有否大批香烟由浙大校车私运被扣情事。据蒋云并无此事,但本年三月十日曾有附中职员祖国材被扣事。祖乘商车运香烟二万九千支,值七千余圆,以无准运证被扣。当时祖国材被押。据祖口供,谓系湄潭王正清所托带。后由张继哲、夏炎二人保释。至于学校走私,则但闻传说谓有七大箱,值二十余万元,于离遵若干公里外为人所没收,但亦查无实据云云。
王进敏:女,安徽人,抗战时期遵义卫生院职员,1946年5月与遵义浙大为史地系毕业生张元明结婚,二人均安徽舒城人,竺可桢到场证婚。
王闻骏:1942年遵义邮局局长。《竺可桢日记》载:1942年12月12日星期日桐梓晨雾,睛。(北碚晨9.5°,午12.6°。)(此时尚未至北瘁,应为抵北待后据气象研究所之记录补记,下同。〕与周伯毅、沈尚德等乘邮车4124号赴渝。晨六点起。收拾行装,并作函与湄潭诸公。王劲夫来。又戚美英〔来J,知渠愿接受中学医务事。季梁自重庆回,知渠婚事尚未定局。高直侯与孙季恒二人来。九点半至校。阅文件数种。羽仪来谈。十点半回。十一点中膳。膳后即携希文赴丁字口左近邮局待车。允敏送至杨柳街口。在邮局直待至2:30邮局车始来,为4124号酒精车,Dodge19410邮局本只买二张票,坐司机旁,但局长王闻骏已售票四张,余在遵上车,势不得不坐后面放邮件〔处〕。但坐位尚好,因邮件均尚轻软也。五点半至桐梓。余宿招待所。西南公路局职员周伯毅同车来宿此,遂同晚膳。其人与丁守常相熟,同事多年。现与丁均脱离公路局,自做建筑包工。此来系至四十一厂揽包工程云。周系苏州高工专廿三年毕业云。七点半睡。12月13日星期一綦江晴(北碚晨房中9.8°,下午一点12.40)晨五点天未明即起,因邮局站在桐梓北门外二公里许,故须早往。黎明至站则贵阳来车须回筑。赴渝之车4137乃昨由綦江来,须修理。余与邮局视察员比尚德同在丽村早餐。沈,上海人,幼年失学即人邮局,后在庐山受训,近升为邮局视察。
余询以邮局行车何以能〔较〕其他机关良好。如纱布管制局,余上次乘来,作弊多端。据沈述,则有下列诸点:(一)待遇较高。凡邮务员,初来时为100元,年久可升至500元,年愈久,升愈速,至服务25年后可以告退,领大量退休金。信差与邮务员待遇稍次,相差不大。现时高级邮务员在贵阳薪津可得四千,低级一千五。司机待遇略如之。此外尚有里程奖金,一个月中若按期开到,无一次迟误,则得奖金,其数远在薪傣以上。若→次迟到,记→过,无奖。二次迟到须罚。沿路不得招揽乘客,所谓黄鱼,查出亦罚。酒精依里程发给,有余还公家,依价收买。故每次到•后,车皆细细检查,而邮政局得按期开、到,不致误期。沈为检查员之一。余〈得〉〔等〕行至綦江、松坎间,见迎头一邮车,即令其{亭,待查不职。据沈云,因上有黄鱼故不受检,即须报告受罚云云。邮局司机过剩,故停职后随时可以补充。在筑渝间每gal.酒精须行7.3公里,但车上二司机均极按规矩,转弯时响喇叭,亦不尽抢先。
此决因有检查同行,司机或格外守规亦未可知。闻检视员分五组云。抵綦江己八点,所有旅馆尽满,至青年团办宿舍亦满。介绍至綦江县合作社办宿舍宿一宵O晴(北碚晨房中9.7°,午后12.20)渝
王梦(1902-1968),字猷杰,号敏修,湖南省长沙市人。抗战时期遵义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王梦,前在浙江为军训教官事。1902年8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市人。其祖父曾任清政府四川省川北镇镇台,遗下田产,年可收租谷120石。父亲行医,兼顾农事,其医术在乡间颇有名气。有兄弟四人,王居末,胞兄王劲修系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陆军中将。1910年进私塾,读四书五经。辛亥革命后,新思潮席卷全国各地,乃于1912年转入小学。1918年考入湖南省乙种工业学校染织科,毕业后在上海溥益纺织厂任监工员。1924年1月考取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受训,是年秋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六队,在校集体加入。学生时代,王受家庭和学校封建思想影响颇深,立志为官以显耀门庭。1925年3月毕业后,被派至黄埔军校教导团一营一连见习,旋代排长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王因作战勇敢,战绩突出,半年即升任连长。1926年调任第六军补充团二营营附并代营长,随部参加北伐。1927年宁汉分裂,王随第六军十七师师长杨杰归顺蒋介石,任该师四十八团团附,山东郯城战役后调升团长。1928年8月部队征战河南后改编,乃调往中央军校任职,先后任军官研究班大队长、教导二师副官处长、学生总队副总队长等职。1932年底被派往德、意、英、法四国考察一年,考察政治、军事、交通等方面的教育情况,回国后撰写考察报告呈送蒋介石,并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蒋依言创办军事委员会军事交通研究所,王被任命为研究所少将总队长,后升任研究所副主任,其间加入“力行社”。任内因训练成绩显著,于1935年调任浙江省国民军事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复兴社”浙江分社监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受派兼任浙江省抗敌自卫司令。1938年冬赴武汉参加军事委员会全国军训改制会议,返程中遭遇车祸眼神经受伤,导致一目失明。伤愈后辞去浙江所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少将部附,随后任四川眉山行政区督粮委员。1942年秋调任遵义陆军步兵学校政治部少将主任,兼学校特别区党部执行委员、书记。抗战胜利后被派往陆军大学第十八期、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三期受训。结训后留任中央训练团干部总队总队附,不久调任国防部少将部员兼第十四编练司令部参谋长。1949年初回到湖南,与王劲修、黄雍(亦为中将)等研究时局,认为只有靠拢才有出路。乃参与筹组湖南在乡军官自救会,陈明仁任主委,王梦任常务委员兼秘书处副处长,旨在联络在湘军官,共同维护地方秩序。7月应陈明仁之邀任第一兵团少将高参。当月召开全省在乡军官会,推举王等11名常务委员作为代表参加省会迎解工作。8月3日,程潜、陈明仁发表起义通电,4日王等发表拥护程潜起义的通电。起义后第一兵团改编为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王仍任少将高参,旋调赴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学习。1952年9月转业回湘,参加军属临时加工社开展生产自救。1955年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68年6月病逝于长沙,享年67岁。
王书记长:抗战时期湄潭县党部书记长。《竺可桢日记》载:1942年12月9日,晨六点起。七点至附中参加升旗典礼,并演讲十五分钟。早点后携建人至县府晤郭科长,并约谷炳仑县长及刚复,向往龙宝荡常家劝常家。由其家长(一五十许女子)出见,坚不愿将地售给浙大。常家院子有地约二十五六亩,校中欲占十六亩菜地,但坟地、房屋概不动。征收地价每亩240,而农经系调查最多亦不过千元,而本地人韩宗祥等声言值亩二千余元,因龙宝荡素以蔬菜著也。校中己出840一亩,再加5000元实际已至1140一亩。但常家咬定不售。女子以头撞地,县长劝喻无效。余等乃出,嘱郭太炎率兵警一排随同余金生之工人人内测量开工。但出后县府又改变计划,由郭与何科长、党部王书记长等约以常家毗连之公地二十亩与十六亩相调,但常氏仍不允,谷乃急电省政府请示,因是又须二三天方能解决云。晚开行政谈话会,决定化学馆造就后以梵天宫全部作教室,以湄江饭店为研究所。
王儒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战时救护委员会主席。抗战时期在都匀、独山、贵阳救济难民。《竺可桢日记》载:1月20日星期六遵晨阴8°,27.3,校中5°。午13°,27.1,睛。晚六点交通银行丁绍均(伋生)约王儒堂晚膳,邀余作陪,到高文伯、美丰银行陈经理、朱文汀等。王儒堂在都匀、独山、贵阳救济难民。共用现款一千万元,物只值四千万元,每人可得至多2000元,文化人可得5000元。渠委托国际协济〔会〕办理其事,并托Hayword主办,收留难童一千名,每名请一人为义父,捐助每月三千元。儒堂今年六十三,精神尚佳,亦能饮酒,但喜谈刘伯温烧饼歌、推背图,津津有昧,盖对于学问早已抛荒矣。八点半偕王儒堂、丁伋生至专员公署,晤新任贵州省长杨子惠(森)及财厅杨公达、建厅谢耿民与秘书长李定宇(寰)。杨为军人,年五十五,面微麻,精神尚佳,不善词令。杨〔公达〕为旧相识。李,万县人。谢,上虞人。三人均在壮年,可称少壮派矣。谢向在行政院办事,系中山大学毕业生也。九点回寓。在交行遇桂林交行副经理杨善颂。经理李钟楚病,未到,又罗爱材。
王克仁(1894-1981),名天鉴,字克仁,以字行,兴仁县巴铃下前所人,贵州师范大学的奠基人,遵义浙大校址遴选人之一。1924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在集美学校、暨南大学、湖北教育学院等校任教。1931年8月至1933年7月在厦门大学任教授。1941年6月创立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并任首任院长,1943年7月辞职。此后,在多所学校任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