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园最新规划来了!未来3年打造12个自然郊野公园、20个城市群、1条横贯东西的主干游憩步道和1条滨海骑行道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给大家介绍《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并且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
首先,请市政府办公厅二级巡视员张晋周先生介绍《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总体情况。
张晋周: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深圳公园城市建设的关心和支持。现在,由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有关情况。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为全方位推进城市规划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目前深圳正致力于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和模范城市。
一直以来,深圳始终高度注重城市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形成了蓝绿为底、疏密有致、山海连城、四季有花的城市特色风貌。已建成各类公园1260个,各类步道3119公里,花景道路60条,花漾街区222个,首条山海通廊(塘朗山-大沙河-深圳湾)实现全线贯通,公园文化季、百公里步行等活动形成品牌特色,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荣誉。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要求深圳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为此,深圳市委市政府勇担使命、积极作为,于去年12月14日印发实施《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作为指导深圳公园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个《规划》构建了深圳公园城市建设总体框架,确立了深圳公园城市建设的长远和分阶段目标,提出了行动计划与实现路径,形成近期建设实施项目库。主要内容如下:
深圳正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高品质打造宜居城市,让市民群众享受最好的生态福利,《规划》提出以“建设山海连城的公园深圳”为愿景,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域公园城市体系和全境步道骨干网络,建成各类公园1350个以上、步道网络4000公里以上;到2035年,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步道网络5000公里以上,同时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知名度的特色品牌公园和高品质公园社区,全面建成“山、海、城、园”有机融合、全民共享共惠、充满活力的全域公园城市。
《规划》提出打造“一脊一带二十廊”的全市魅力生态骨架,形成蓝绿廊道织网的公园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一脊”是以山脉为主体的生态游憩绿脊。“一带”是以东部大亚湾、大鹏湾,西部深圳湾、珠江口,中部深圳河干流沿岸联结的滨海滨水活力蓝带。“二十廊”是以山林绿地和河湖水系为主体的各山林绿廊和河流水廊,促进山海蓝绿空间的全域可达与服务覆盖。
《规划》提出将推动实施“生态筑城”“山海连城”“公园融城”“人文趣城”四大行动计划,重点打造12个自然郊野公园、20个公园群、1条横贯东西的主干游憩步道和1条滨海骑行道,促进形成公园融城空间格局。
第一,实施生态筑城行动。通过保护维育自然生境,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生态空间底线,统筹森林、湿地、河湖水系、海洋岸线保护与修复;通过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治理修复生态环境,提升绿色空间生态功能与减灾防灾能力,夯实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基底。
第二,实施山海连城行动。塑造330公里的生态游憩绿脊和220公里滨海滨水蓝带,修复连通20余条山水生态廊道,形成蓝绿廊道织网的生态游憩网络。通过新建或改造自然郊野公园、海岸公园、沙滩公园,活化利用近海海岛,构筑多道融合、覆盖全域的全境步道网络体系,营造“通山达海、串园连趣”的休闲体验环境和游憩空间。
第三,实施公园融城行动。以公园、类公园、公园群建设为引擎,推动公园城市全面开放融合。通过新建或改造体育公园、儿童公园,增设体育运动场地、无动力儿童游乐设施,适度营造人与宠物互动的友好空间,完善公园无障碍设施建设,打造全民友好的游憩空间,提升公园的可参与性与实用性,提升市民获得感。
第四,实施人文趣城行动。保护与活化利用历史风貌遗迹,培育创建特色街区小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魅力;打造改革开放、特区印记、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广府蚝乡文化、海洋文化等六大类主题游径;建立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路径和场所,强化科创、教育体验;开展全民户外休闲活动,积极打造彰显深圳特质的精品体育赛事,发展滨海特色观光旅游,营造多元游憩体验。
为加快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和公园城市建设,我们成立了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组建了山海连城总设计师团队,通过搭建平台、建立专业志愿队伍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引导市民、专家和社会团体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和各类体验活动,积极组织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和监督《规划》实施。
我们期待:未来的深圳,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公园是可以拥抱的,绿道是可以品味的,天际是可以眺望的,城市的表情是时尚而端庄、优雅而温馨的。在这里,所有生命都可以感受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欢快的氛围;孩子可以在公园里安心嬉戏,青年可以在户外尽享野趣,老人可以在家门口悠闲漫步。在这里,可以自由地与山海晤谈、与流水对话、与古树私语,看山花烂漫,听小鸟鸣唱,与万物同行。
最后,衷心希望媒体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深圳公园城市建设的新进展。谢谢大家!
吴筠:谢谢张晋周先生的对公园城市总体规划一个全面而且详细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这边是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提问。请问丁局,规划提出实施山海连城行动,您可否详细介绍下“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游憩骨架是如何构建的?
丁强: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深圳具有得天独厚的半城半绿、山海城相依的山水格局,也就是说深圳跟北京、上海这些城市有很大不同,我们是有连绵低丘、大海,形成独特自然景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是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空间格局。所以这次规划提出“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游憩骨架,它实际上也是衔接延续了深圳形成的城市开发的空间格局,目的就是把深圳最具代表性的一些海湾、还有一些重要的山体、主要的河流、生态的绿廊和大型公园绿地等,我们通过“一脊一带二十廊”这么一个骨架,帮它进行系统连接起来,提升我们整个城市生态功能和生物的多样性,也促进了我们蓝绿空间交织共融,特别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公共场所,来实现我们城市的生态价值和城市价值的融合发展,也彰显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特色。
这个一脊是指横贯东西的城市生态游憩绿脊。主要依托山体和自然森林系统,来维护我们城市生态物种景观多样性。依托山体绿轴,重点打造了一条主干游憩步道,以山林步道为主,碧道为辅,全长约300公里。
一带是指滨水活力蓝带。串联东部大亚湾、大鹏湾,中部深圳河干流沿岸,西部深圳湾、珠江口这么一个滨海滨水生态景观带,通过对近海亲水游憩场所的完善和兴建,给市民提供优美的滨海旅游休闲活动的场所,其中也要打造一条连续的滨海骑行道,长度大约是200公里。
二十廊是指20余条山水生态廊道。也就是说,我们依托现有的一些河流和一些山脉,通过把这些河流山脉廊道完善地建设,把“一脊一带”串联起来,“上山下海”,形成通山达海的游憩网络。这个就使得我们整个城市通过最主要的“一脊一带二十廊”骨架,相当于把我们主要的血管给串起来。当然我们还有更多毛细血管,通过我们其他的步道体系,最后串到各个生活区里,把市民活动全部连起来。可以形象说我们以前是“在城市里建公园”,现在是“在公园里建城市”或者“在森林里建城市”,让我们市民能够推窗见绿,能够方便地“上山下海”。二十条廊已经建成了一些,比如大沙河生态长廊,从深圳湾一路沿着大沙河生态长廊可以上到塘朗山。比如茅洲河两岸现在也是建成了,为市民提供了非常好的场所。规划的二十廊,我们分计划推进,包含竹子林山廊,塘朗山沿着竹子林一路可以联系到深圳湾,还有大南山山廊可以一直联系到前海。还有龙岗河也在做水廊道,这都是二十条廊道里面正在实施的部分。通过规划实施,通山达海的游憩网络就可以建设起来,为市民提供亲自然的空间。谢谢!
记者:谢谢主持人,香港商报提问。请问何涛主任,去年8月,深圳首条山海通廊——塘朗山—大沙河—深圳湾通廊全线贯通,为市民朋友提供了新的山海游憩空间。请问近期还将推动哪些重点项目?
何涛:谢谢你的提问。按照山海连城“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游憩骨架,深圳统筹协同推进全市绿道,包括亲水碧道、远足径、郊野径等线性空间建设,构建蓝绿交织的全域绿道网,充分衔接自然与城市,构建“生态、人文、舒适、可达”的高品质城市生态绿色空间。公园系统与绿道系统联动,共同形成“通山达海、河林入城、串园连趣”的深圳地图。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市绿道总里程达到了3119公里,也打造出塘朗山-大沙河-深圳湾山海通廊、梅林山郊野径观蝶线、大窝岭郊野径亲子探秘线以及新洲河绿道、半山绿道等一大批精品线路。
近期我们将进一步推动200公里远足径主线公里滨海骑行道的贯通,为市民提供可及可达的普惠民生福祉。重点项目有梅林山-银湖山生态游憩廊桥的建设,该项目西接梅林山公园,东接银湖山公园,是串联两侧山脉野生动植物栖居场所、贯通远足径主线的关键节点,也是“一脊”主干游憩步道实施落地的标志性项目,目前这个项目已完成国际竞赛,计划年内落地。
同时还有西湾-前海湾的贯通建设,该项目串联海滨公园、西乡河等景观节点,是贯通“一带”滨海骑行道140公里的关键节点,也是实现互联互通的慢行交通枢纽,目前正在抓紧概念方案深化等前期工作。
同步我们还重点推动公园群示范项目—“五园连通”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规划范围包括梅林山公园、银湖山公园、笔架山公园、莲花山公园、中心公园及周边地区,它连通的主线公里,主要服务梅林片区、景田片区、黄木岗片区、福田中心区、华强北片区、深圳北站片区等重点片区。该项目重点通过修复梅林山公园-银湖山公园-笔架山公园-中心公园-莲花山公园的生态断点、提升现有连接条件,通过新建、改造慢行系统等方式,完善生态游憩骨架覆盖,建成高质量绿美游憩网络。目前已经编制完成五园连通规划实施方案,正结合现状条件和近远期规划分步骤实施。
记者:羊城晚报提问。丁局长,你好!请问一下公园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是如何参与的?
丁强: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这次做公园城市规划,我们是坚持了全过程、多途径、多形式开门做规划。市民通过线上问卷、座谈会、电子邮件等方式,为公园城市规划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具体来说在规划前期,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问卷,在公园绿道现场发放问卷等方式,了解了市民对深圳的公园、绿道建设、生态保护、游憩设施、公园活动等方面的诉求。
规划编制过程中,多次组织与市民、公益组织座谈,比如说与深圳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磨坊百公里、民间徒步群等团体组织进行座谈走访,来汇聚他们的城市行走体验等专业建议;我们在市人才公园专门召开公园城市规划公众论坛,邀请了50名市民代表面对面交流,形成了规划成果以后,也专门编制了市民通俗易懂的规划草案公众读本,向全市市民征求意见。同时也在网络上挂网,市民群众可以通过邮箱、信件等方式对规划提出意见。
通过走下来,我们感觉规划公众参与效果比较好,我们也比较好地响应了市民的关切,比如说市民关注宠物能不能在一些公园划定专区,同时,市民还对户外帐篷营地、海岛利用、海洋体育运动休闲活动都提出很好的建议,所以我们在规划里都有体现。
总之,我们这次还是非常重视公众对我们规划的全过程、多途径、多形式的参与,最终是能够体现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么一个理念。
记者:读特深圳新闻网提问,请问陈绍华局长,结合公园城市建设,深圳推出了哪些以公园游玩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品?谢谢!
陈绍华:谢谢您的提问。公园城市建设为深圳市的城市旅游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深圳的旅游观光现在有红、黄、蓝、橙、绿五条线路,是由深圳巴士集团在负责营运。分别以人文历史、灯光夜景、科技生态、魅力湾区、生态人文为主题,展示包括公园城市建设在内的城市建设成果。线路途经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等区,停靠的站点有43个。沿途停靠的公园包括莲花山公园、红树林、园博园、深圳湾、人才公园、大沙河、中山公园,还有前海滨海文化公园、荔枝公园、洪湖公园等等。由于观光巴士车辆的高度、宽度以及与公交车辆的线路有的还有重复设置,加上交通有关部门还有一些管理规定。因为这些原因,目前还没有办法做到全市所有的公园都能覆盖。我们将进一步协调有关部门,推动深圳巴士集团规划更多的、更为便的观光巴士线路,不断丰富市民出行游玩。
去年我们以“鹏城之夏”为主题,推出了10条精品旅游线路。以“山海连城”“滨海徒步”“寓教于乐”“亲子益智”等十个不同的主题串联了我市众多的公园、景区、商圈、文旅街区以及公共文体设施,为市民提供了一批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文旅产品。接下来我们还将针对市民的公园游玩的需求,联合市公园管理部门,策划推出更多以公园游玩为主题的特色文旅产品。
吴筠:好,谢谢陈绍华副局长。也感谢读特记者提问。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深圳这座用40多年时间快速建设发展起来的超大规模城市,1997平方公里土地上建成区有43%以上绿地,拥有1260座公园,体现了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文化文明的一种远见,我想这也是这座奇迹之城另外一个视角的精彩注解和展示。深圳享有千园之城、花园城市的美誉,既是市民身边可感的生活福利,也是城市形象美好名片。今天发布会介绍的公园城市规划,我们从中也看到,各方面持续不懈的行动,山海园城全域全景相连相融的可期。正是这样通过一个公园一个公园的打通,一条步道一条步道的建造,一片景观一片景观的呈现,一个可感知、可亲近、可享受、可预期的山海连城绿美深圳才在我们眼前、在我们脚下渐次铺展开来,化为实景。人民城市人民建,在推进实施过程中也特别需要市民参与互动,共建共享,这里希望大家参与到建设公园城市绿美深圳的行动中,珍爱、守护、享受我们的山海大观、城市绿肺,共同努力绘就城市美丽画卷,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