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若非郭沫若——北京故居的由来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郭沫若生前在北京的故居是北京什刹海前海西岸,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这里原为 “西河沿8号”,1965年,北京市调整路名和门牌号,这里的门牌号成了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
这地的前身是清代和砷家的花园,后因和砷被抄家,花园被废。同治年间,此处成为恭亲王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时,恭亲王后代把此地专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为宅院。达仁堂乐家药铺的乐松山就住在里面。
解放以后,乐家把房子捐给了国家,这里先是重新修建了房子,作为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当时,中央考虑到国家副主席宋庆龄,除了家在上海,经常要在北京工作,要解决她的住处问题,经中央研究决定,在醇亲王府的西花园,新建一幢建筑面积约五千平方米、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主楼新房子,作为宋庆龄在京的住处,具体的事情由周恩来总理指示交有关单位办理。
在新房子未建好的时候,宋庆龄就住在后来的郭沫若的住处,即 “西河沿8号”。从1961年开始改建西花园,到了宋庆龄新居修建完毕,随即搬进了1963年4月,迁出搬入新居,一直住到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逝世,前后共18年。
1981年10月,中央决定把宋庆龄这住处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并由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3年4月后,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入,他一共在这里住了15年,直到1978年6月病逝。
郭沫若当年被分到这座房子,大门坐西朝东,是一个二进的四合院,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大概是2280平方米…这遭到不少人的议论,因为当时不少资格老的同志也没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确实有些人是不服气的。
周恩来与郭沫若相交多年,他把听到的一些议论也告诉了郭沫若,也好让他有点思想准备,以应对可能不期而至的事情。于立群曾把自家的孩子都召集到她的跟前,告诉他们说:这幢房子是中央暂时分配给你们的父亲住的,这是因为工作需要,我们说不定那天就要搬出去的…
郭沫若从1963年到1978年,都在这里居住,前后一共住了15年。郭沫若去世之后,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在1979年迁入郭沫若故居,在这里整理、编辑郭沫若的著作。
随后,不久中央酝酿组成了“郭沫若纪念馆筹备小组”。1982年2月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把郭沫若晚年的这个居住地定名为“郭沫若故居”,为其故居题写了牌匾。同年8月起,经国务院批准,“郭沫若故居”也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