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几张地图看北京城的发展和变迁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现在网上研究北京地图的文章,以从明清到建国前的居多。但是对这个城市来说,真正的发展和扩张是在建国以后。
北京建国后的发展建设,不仅大幅度扩大了城市范围,还带来了大量的新北京人口。刚开始的时候,形成了大院人员和老北京人群的划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组成变得更加多样化。现在的北京和历史上相比,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城市了。
我选取了北京过去一百多年里的一些地图,通过它们看一看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这个图用深浅不同的颜色区分主要的和次要的建设,对城市肌理表达得比较清楚。深色是王府、机关、寺庙等,浅色是普通街区。见下图:
历史上,在明兵攻下元大都之后,把元大都剩余的布局进行了调整,形成新城区。嘉靖时期,为了抵御外族侵扰,在内城外围开始加筑外城。原计划外城环绕内城修一圈,但后来由于财力不济,只修了南边的部分。这使北京城最后形成了“凸”字型轮廓,北边是内城,南边是外城。
那时候出了东便门有很多墓地。另外,不少地方的叫法和用字都和现在不同。见下图:
下图为1914年的北京城地图。此时清朝已经灭亡,大清门改名叫中华门。见下图:
从十九世纪最初的几十年,一直到建国之初,北京的城市布局变化都不大,有所变化的只是局部的街区和建筑。下边几张是1926到1950年的地图。1950年的时候,南城仍旧有不少空地。
1950年,中国刚建国,北京尚未进行总体规划,大规模的拆旧盖新也还未开始。北京的城墙之外是大片的农田和乡村。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周期是1952年到1957年。总体规划于1953年开始做,1954年修改后定稿。
当时确定的北京城市性质,是政治文化中心以及大工业中心。对于老城,采取了妨碍发展就拆除的策略。从这时开始,北京的布局开始了较大的变化,并且城市开始向外围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展得很成功。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北京都处在快速改造和发展的过程中。
到六十年代末。北京已经在西、北、东几个方向进行了大面积的开发。下图为1968年北京市地图。(当时正处在文革期间,连地图都是红色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老城内部建起了现代化的街道网格。那个时期北京的很多路都改了名称,比如“反帝路”,“反修路”等,挺好玩的。
南城基本已经被开发填满。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的开发连成一片,而南城以外的丰台区还没有太多的开发。
此时老城城墙已经被拆除,就剩下护城河。二环路还没建多少。三环路的北边、东边,以及南边的一部分已经建好了。
此时老城内部的很多历史建筑已经被拆除或改造,比如先农坛变成了工农兵体育场。下图为1968年和1950年先农坛、天坛一带的地图对比。
文革期间,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下图为1975年的北京地图,和六十年代比,城市扩张得多了一些,但整体上差别不大。
看1982年的北京街道图,老城内部已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化道路网格。这些道路和胡同片区相互交织。见下图:
二环路的北半部分建起来了,南半部分还没建。此时的二环路和长安街恰好构成一条环路。见下图中红色的线:
北城历史上的街道和胡同排列比较整齐,因此和现代化的道路网络吻合程度较高。见下图:
而南城在明朝修建外城的时候没经过规划,多是曲折狭窄的街巷交错,因此街道和胡同的走向更加自由。见下图:
下图为1986年更大范围的北京地图。可以看到石景山首钢地区已经建设起来了。整个城市边界进一步扩大。
下图为1988年地图。可以看出海淀区的大学城已经形成规模。图中棕色的都是大学和学院。
当时的朝阳区有很多工厂,分布在双井、大北窑、大望路、垡头、酒仙桥等地。见下图中黄色的部分:
九十年代,北京开始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大院的建设也开始控制,整个城市的开发建设越来越规范。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北京常住人口1086万人,2000年北京人口1381.9万人。1991年到2004年是北京外来人口大量增加的阶段。2000年左右也是北京规模急剧扩大的时期。
下图为2000年地图,此时三环以里已经完全被城市开发占满。三环四环之间还有一些空隙。南三环外的城市开发,和其他三个方向相比,相对少一些。见下图:
从丰台区的详细地图,能看出由于历史上村庄较多,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各类用地。见下图:
北京五环路于2000年11月开工,2003年10月建成。到2005年的时候,北京六环还没有完全通车。此时的北京已经发展成为超大都市,四环以里基本都被开发填满。周边的边缘组团,比如北苑、望京等,都已基本成型。下图为2005年地图。
此时北京的布局已经成型,之后的发展基本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填充和扩张。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1961.2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约600万人。
近些年来的北京,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进入到修补、提升、完善的阶段,同时希望借助疏解来解决部分“大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