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吴根喜:希望它们能在我的镜头中永恒

2023-05-10 22:42分类: 山西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在太行山里,在黄河岸边,在长城脚下……那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但眼下,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繁华的同时,我们与故乡也渐行渐远。前不久在太原工人文化宫举办的“‘乡土家园’山西省传统村落摄影展”,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因为这个展览展示了众多原生态的山西传统村落及乡村生活场景,让人们的思乡之情不由得从心底泛起。

  这次展览展出的近百幅摄影作品,均出自我省摄影家吴根喜之手。二十多年来,他坚持拍摄我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为记录,也为存档,更为永恒。

  吴根喜系山西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太原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曾独立出版《山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合作出版《档案中的山西古建筑》《山西古建筑档案》等书籍。其摄影作品多次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展出。

  在“传统村落摄影展”举办之时,山西晚报专访了吴根喜先生,请他讲述拍摄故事和用影像记录村落的意义。

  吴根喜:做这个展览的想法很早就有。早些年我就给自己定过一个计划,围绕传统村落出一本书、做一个画册、办一个摄影展。书已经出过了,现在办了“个展”也是实现了多年的一个愿望。这个展览对我来说,意味着二十多年来拍摄村落有了一个小的总结吧。

  吴根喜:我还要继续拍,所以这个展览是一个小结。就像之前出的书,也只是小结到那个时候,这些年我又拍了许多传统村落。

  吴根喜:以前有过,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参加过几次,但规模小,有些还是和别人合作的。像这样办“个展”、展示这么多村落照片是第一次。这次展览从拍摄到后期调图,再到展览图片制作全是我一个人完成的,实际上也是在接受检验,想看看展出后大家的反响,听听大家的意见。

  吴根喜:来参观的人挺多,看了图片最起码大家会想起故乡,有共鸣。在外地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先生还专门赶回来看了这次展览。有一位观众路过,看到有展览就顺便进来看看,结果有一幅图片深深地打动了他,图片中是一棵大槐树、一座老房子和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他专门找到我诉说了他看到这幅图片的感动,说让他想起了他的姥姥、他的乡村,说着说着就开始掉眼泪。我觉得我的照片打动了人心,这就够了。

  吴根喜:照片有多少数不清了,去一个村子少则几十幅,多则上百幅,已经拍了几万幅了吧。观众动情是因为他们对乡土、对家园、对亲人的深刻情感此生无法改变,我拍的照片只是让他们想起了埋在心底的情愫,大家开始回忆、开始怀想。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坚持拍摄的初衷——记录、存档。

  吴根喜:1993年左右我开始摄影,拍传统村落大概是从1996年开始的。那年,我参加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摄影函授班,从那之后开始拍的。最初拍的时候也有些盲目,后来才形成概念。

  吴根喜:山西最有特色、最多的就是咱的古建筑、古村落和一些老院儿,我也是从乡村走出来的,这是咱最熟悉的。我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我现在都清楚地记得我家房子的梁上面写着“大清康熙五十二年……”。离我家几十米远就是吴家祠堂,建筑上雕刻着人物、花鸟,非常漂亮。这些都是我潜意识中的生活场景,小时候不懂,大了明白这种东西越来越少,我家的院子也已经没了。所以得赶紧拍啊。

  吴根喜:一个院子、一个房子没有了的太多了,村子的规模也越来越小。比如我去过的右玉县的三十二村,我最早去的时候还有七八口人,四五年前再去的时候,就剩下一对七十多岁的老两口在刨山药蛋了,现在再去老两口还在不在就不好说了。

  吴根喜:我从我的家乡稷山开始拍,一开始拍得比较散。2003年国家开始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之后又有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这也让我有了拍摄目标,可以按图索骥,依照名录去一一拍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第一批到第五批30个,已经结集出了书;第一批到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共129个已经拍完了,第四批到第六批也已经拍了好多,总计拍了近三百个了吧。随着国家对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的加大,到现在我省已经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1个、中国传统村落619个,量很大,(笑)压力大啊,还有许多要去拍。

  吴根喜:以前我在大学工作,利用寒暑假拍。那会儿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是在村落拍摄,就是在去村落拍摄的路上。现在我在供销社工作,就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去各个村子拍照,如果没去,那也是在家整理资料。

  吴根喜:需要啊。我家有好几个书柜,其中许多书都是我这些年一本一本收集回来的关于古村落的资料。有一次,我骑自行车去参加一个活动,在路边的旧书摊看上一本古村落的书,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下了这本书,就没钱吃饭了,只能饿着肚子去参加了一晚上的活动。

  去拍每一个村落,我都要提前做功课,因为不仅要拍村子,还要拍那里有特色的院落、古建等,要提前设计好拍摄方案,这样才能提高拍摄效率,并拍到理想的图片。有时候有些村子去一趟不行,比如想拍的院子锁门了,或者天气等原因,就还得再去才能拍完。有些地方确实太远了,不好走,就需要提前做好规划,靠经验尽可能一次拍好,但这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有时候还会留有遗憾。

  吴根喜:不止一次的差点儿被狗咬(笑)。在平遥县的一个村里,我还和凶猛的藏獒对峙过。有一次在碛口一个村子上房顶拍摄,好不容易爬上去了,等拍完了带上设备却怎么也下不来,等了好久,才等来一个人帮我下来。

  吴根喜:有。那是1997年去沁水县的枊氏民居,步行走到,就已经天黑了,我找到村干部帮忙给我找个地方借宿,我付钱。结果村支书把我领到了一对刚结婚的新人家里,人家让我住婚房,我说我住旧屋子就行,小两口说成啥也不让。最后没办法睡了人家的婚房,盖着人家结婚的被子。大山里的淳朴民风,现在想起来,我都会非常感动。

  吴根喜:吃喝对我来说影响不大,我自己带上干粮和水,只要早上吃饱,拍一天也不觉得饿。但早些年路是真不好走,那时又没有私家车,要坐大巴、搭马车、拦大车、租摩托。有一年在沁水的大山里,翻过一座山,看看四周全是山,再翻过一座山,看看四周还都是山。那会儿又没有导航,经常找不到要拍的村落,在山里也碰不到人,就靠感觉走。后来自己有了车,出去拍摄也遇过大雨塌方,我前面的车就被砸中了,在路上被困了几个小时。

  吴根喜:也没有为什么,就是傻呗(憨笑)。自己喜欢的东西,为它付出不会觉得苦、觉得累,能完成自己记录的心愿,这些东西都无所谓。即使花上时间,花上钱,也依然喜欢,喜欢就是最大的动力。

  吴根喜:是啊,都是自己投入,包括办展览也是。以我的经济状况,实际上也是在艰难的支撑。人家不是说了么,要想使一个男人破产,你就给他一台照相机。我经常就在破产的边缘(苦笑)。但我不怕花钱,就是想留住一些东西,让更多的人看到。

  吴根喜:花费是算不清了,太多了,买个相机一两万、买个镜头一两万,更不用说出去的吃住行。为了拍片,光相机就累计置办了十几台。就是因为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没有半途而废吧。我爱人不仅没意见,还又给买相机、又给买镜头,偶尔跟我出去拍摄,还帮我拎包、扛三角架(开心地笑)。

  山西晚报:看您的照片,不仅有村落,还有人。传统村落及乡村生活都拍的意义是什么?

  吴根喜:其实我最早拍村落的时候是不拍人的,只是记录村庄、院子、房屋、街道、古建、雕刻等东西,只拍物,不拍人。但随着拍摄的深入和感触的增多,总觉得不拍人少了点什么。因为物是人创造的,人是它的灵魂,离了人,这些东西都不存在。传统村落是人与自然长久以来相互适应的结果,所以我后来的拍摄既拍物,也拍人。我拍的人都不是人像、不是特写,是人与物的结合,严格来说是环境人像,都是抓拍的。人和物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物就没有灵气了。人创造了物,物成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是相互的印证。

  山西晚报:您展览的“故园寻踪、乡土家园、庭院深深、雕梁画栋、乡村生活、人与土地”六个内容,也是在说明这个问题。

  吴根喜:对,这六个内容层层递进,有内在联系。“故园寻踪”的照片展示的是我们曾经赖以生活的传统村落物是人非、日渐衰落的景象,抛出如何保护传统村落这一摆在人们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乡土家园、庭院深深、雕梁画栋、乡村生活”表现出的是传统村落中蕴含着的古朴的农耕文化、精美的建筑文化、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和灵动的生态文化,我想让人们知道这些饱含文化基因的古建,不但是人类世代守望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载体。即使在今天,随便走进山西的一个村落,都如同走进历史博物馆,明清古宅比比皆是,那些古堡、街巷、祠堂、院落虽经风雨剥蚀,但仍难掩昔日的辉煌。看我们的东西多好啊,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们,把它们利用好、传承好。

  “人与土地”作为最终的落脚点,是因为千百年来土地始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我们对土地的热爱也是深入骨髓的。

  吴根喜:对啊,许多人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他们小时候、或者他们的父辈都有在乡村生活过的经历,我拍的就是他们的生活场景,一看照片,他们就会说,这不是和我生活过的地方差不多么,甚至有的人还会说“这不就是我们村嘛”!他们会随着照片共情、共鸣,我用影像记录传统村落的多样性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就是希望中国传统农耕文明能够在我的镜头中得以永恒,大家通过这些影像,能够想起自己的儿时、自己的过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对我来说都是幸福和鼓励。

  山西晚报:您一直在以摄影的形式挖掘三晋大地上悠久的乡村历史和传统文化,是想为乡村做些什么?

  吴根喜:就是借自己的爱好,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尽微薄之力。我在这次展览的后记里写道:我们回望乡村是为了关注乡村,思考乡村是为了保护乡村,传承乡村是为了留住乡村,治理乡村是为了发展乡村,宣传乡村是为了振兴乡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出谋划策,保护和发展村落,给后代留下更多了解祖辈生活生产的美丽村落。

  我拍了这么多年古村落,经常有一个场景会出现在我的梦里,就是梦到去了一个特别漂亮的村落,想要拍的东西太多了,我手忙脚乱地拍也拍不完。就这个类似的场景梦过无数次。传统村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确实是美的。

  吴根喜:是啊,我一直都有紧迫感,怕消失,就是想赶快拍。因为我们的村落各有各的特点和特色,没有最美,只有更美。

  吴根喜:我出去拍片子,经常会遇到外省的人来拍咱们山西的长城、黄河、寺庙,还有拍古村落、古建筑的,南方的、北方的都见过。尤其北京的,一到节假日就成群结队地来咱们这里拍。别的省想拍,它都没有这么多、这么好的东西,我不出省就能拍,自然是幸福的。

  吴根喜:当然,现在拍摄条件好多了,更要多拍。我可以自己开车去拍,县里、村里的吃住也比以前方便许多。就是到比较偏的村落住还是个问题,所以我一直想换个大车,这样吃的可以带上,住也可以在车里解决,就方便了,能少受点罪,多拍点儿片。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从民俗美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篇:山西最能吃醋的地方是这里:仅30万人口年产陈醋55万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