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文化聚焦“上海文化”:激活生根于城市的精神脉络

2023-04-18 04:34分类: 上海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面对复杂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如何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选择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点工作,同时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2018年4月,上海提出了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战略,其中“上海文化”品牌致力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将上海建成为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社会科学报记者通过采访文化品牌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上海文化”品牌的发展建言献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空间,城市的首要功能是文化的传承和教化。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彰显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上海市提出的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就需要对接全球城市的标准。在世界范围内,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已是世界范围内公认最为知名的全球城市,而每个城市都有代表该城市文化的专属名片,“上海文化”品牌的建设需早日提上议程并加快进度。

  近两年来,北京、上海、广州已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总体规划,分别定位于首都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周振华认为,全球城市在广泛联结中,不仅经济活动活跃,而且经济与社会、文化互动程度高,也是信息、娱乐及其他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中心。

  得益于商业活动的繁荣以及人力资本和文化的强力助推,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断上升,根据今年6月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2018全球城市报告》,入选榜单的中国城市达到了27个,北京、上海分别居于世界第9位和第19位,中国城市入榜数量呈急速增长态势。不过,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诸大建指出,与东京相比较而言,在经济与金融、科技、文化、可居住型、可达性、环境等六个方面,上海不仅排名相对靠后,而且各项指标差距较大、平衡性差,其中文化指数仅排在第17位。

  从人文之城的建设角度,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认为,应当培育城市文化,包括培育城市居民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人”,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同时,也应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加强基础教育中的美育,还需要培养本地驻场剧团,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参与。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余明阳教授认为,过去的中国城市发展千篇一律,相似的发展方式让城市失去了温度,打造有文化差异性和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品牌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上一年全球知名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的2017年度“全球最具价值100大品牌”排行榜中,前十名是苹果、谷歌、微软、可口可乐、亚马逊、三星电子、丰田、Facebook、奔驰和IBM,分别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和德国,从美国硅谷走出的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中国入榜的只有华为(第70位)和联想(第100位),华为来自深圳,联想兴于北京,上海则无企业上榜。打造品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上海品牌。

  虽然与卓越的全球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上海文化品牌的建设积聚了深厚的基础和优势,同时也应注意到短板和不足。从优势角度来看,上海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比较健全,每年举办国际电影节、动漫节、商品交易展等大型文化经济活动,文化产业占GDP比重高,位居全国前列。从短板角度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与西方大都市圈相比,上海在经济总量、交通基建和人口规模上遥遥领先,但是在城市软实力、城市管理和服务、城市文化和精神上落后很多。

  挖掘品牌优势首先要看清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上海位于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区,从一座江南城市发展到近现代大都市的过程中诞生了海派文化。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福辉认为,海派文化已经融入到社会发展中,表现在文学、音乐、建筑、绘画、饮食等方方面面。而红色文化是上海文化的底色,作为中国的诞生地和发源地,上海在挖掘红色革命文化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次,在文化产业方面,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拥有丰厚的基础,影视业、网络文学产业、动漫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的地位。据中国产经新闻报道,2017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10443亿元,增加值达到了3395亿元,同比增长8.2%,位居全国第三。

  最后,上海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在全国遥遥领先,而且每年举办众多的大型文化展览等,文化活动愈发繁荣。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共有市、区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5个,艺术表演团体210个,博物馆125个,全年共出版报纸9.13亿份,图书4.23亿册,全年市民参与文化活动人数近3000万人次。

  对于如何保持文化活动繁荣的常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对社会科学报记者表示,光有一头发力是不够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能够做大事,效率高,上海文化品牌的经营,尤其需要市政规划与市政建设的投入。一草一木总关情,文化要落实到每一个建筑、弄堂,每一棵古树名木。把文献上的东西,激活生根在城市的生活脉络里。尤其是重视一般老百姓的文化权,每天买菜的大妈,送快递的小伙,都有文化权,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文化权。在上海文化的品牌里,有他的文化需求与精神享受。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公共文化研究室主任郑崇选在接受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文化品牌的建设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首先是四大品牌建设联动性不够,还没有形成相互推动、融合发展的良性发展生态,制造、服务、购物三大品牌的打造都离不开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内涵的注入。其次,文化创意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没有充分融合。再者,上海还没有形成世界著名的演艺产业集聚平台。虽然上海的部分大型剧场效益在全国相对领先,但并没有形成知名的、可以容纳各类演艺产品的剧场群落,致使上海很多优秀的传统戏曲以及小众的戏剧作品很难找到连续演出的平台。最后,当前的文化品牌打造比较侧重文化创意产业和重大的文化活动、文化节庆,在城市的整体文化生态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方面有所忽视,需要进一步加强。

  文化品牌的建设并非一项独立性的工程,与其它品牌的打造息息相关,需要依托服务、制造、购物品牌的扶持,挖掘品牌优势,弥补品牌不足。归结起来便是既要抓好“码头建设”,围绕人才建设、文化创意、制度创新等方面来开展,又要抓好“源头”建设,瞄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现实题材作品的源头,彰显上海文化的突出地位。

  制度创新是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最大优势。在政策制度层面,2017年12月,上海提出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文创“50条政策”),引导资源要素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争取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在企业层面,根据“文创50条”致力于集聚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创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创园区、文创楼宇、文创空间等。2017年全国共认定了13个地区(园区)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上海徐汇区入选其中。未来徐汇区将以外向型文化企业的需求和贸易特点出发,加大对区域重点文化项目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使文化出口规模持续扩大。

  人才是提升文化品牌竞争力的核心。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认为,在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中,政策落地是关键,其次还需要现代企业“全情投入”,同时,仍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队伍建设层面,上海正在设计针对文化艺术人才的荣典制度,荣典制度将覆盖老中青艺术家及外来艺术人才,具有跨行业、跨地域、跨系统等特点,目前上海市政府积极改造两个老的“文化品牌”——“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和“白玉兰戏剧奖”。

  现代数字技术和媒体提供了助力。利用现代传媒传播上海文化,一方面能够将优秀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发扬光大,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也为不健康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渠道。政府应当发挥监管作用,胡晓明表示,政府监管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关键在于下层的土壤不够好,而不是上面监管的问题。如果下面的土壤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让下面自己实现自己,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关键是要发挥精英的作用。郑崇选认为,要充分开发上海文化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资源,比如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种文化形态都可以开掘出很多世界范围内广泛接受的文化产品,目前的整合与挖掘还局限在国内和市内的接受和传播,视野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吴福辉认为,时至今日,新兴媒介传播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不仅放大了海派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同时也放大了其中的糟粕,必须借鉴传统的海派文化传播经验,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把精华内容发扬光大。

  博物馆是展现中华文明的窗口,担当着“文化使者”的身份,也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形式之一。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向记者表示,文化走出去不能操之过急,要脚踏实地,要靠潜移默化的影响。博物馆展出文物是为了让国外更加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工艺和文明,不能简单地通过说教的方式传播文化。人类文明多元、包容并且相通,不必担心中华文化不容易被理解甚至是误解。从自身的角度,需要突破自己给自己的禁锢,撕掉标签化的外衣,革新文化展出的形式,其实我们只需要将文物的内容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向外国民众解释清楚文化内涵,就能够引起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走出去是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之一。全方位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目的不仅仅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服务于国家战略,更重要的是增强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对上海品牌的大力挖掘能够为上海文化走出去提供基础条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刘悦笛表示,我们可以建构一种具有“新的中国性”的文化品牌或者文化形态,既可以被全世界文化所认知、所认同、所理解,同时也能传达中国文化本身的特质。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上海本轮疫情有四个特点

下一篇:2023年度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